方劑組成解釋
藜蘆膏方劑中含有藜蘆,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蟲止咳:藜蘆味苦性寒,具有毒性,但能燥濕化痰,殺蟲止咳。對於咳嗽痰多、蟲積腹痛等症狀,可起到驅除蟲積、化痰止咳的效果。
二、外用治療:藜蘆在臨牀上也常用於外用治療,如用於治療疥癬、濕疹等皮膚病。由於其毒性較強,一般不內服,但在外用治療中,可以起到殺蟲止癢的作用。
藜蘆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 藜蘆性寒,燥烈,易傷陰耗津。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解毒,可緩解藜蘆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傷陰。
二、制伏藜蘆毒性: 藜蘆雖有止咳化痰之效,但其毒性較大,容易引起嘔吐、腹痛等副作用。黃連具有解毒功效,可減輕藜蘆的毒性,使其藥效更安全有效。
因此,黃連在藜蘆膏中起到了清熱解毒、制伏毒性的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
藜蘆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由藜蘆、雄黃、蜜等成分組成。雄黃在其組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因為其獨特的藥理特性。雄黃含有砷化物,具有很強的殺菌、消腫及解毒作用,能有效抵抗多種細菌及病毒,對於治療某些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輔助效果。此外,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屬於“走火”之藥,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諸如癤瘡、腫毒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
在藜蘆膏中,雄黃的增加不僅提高了方劑的療效,還能增強整體的協同作用,使得藜蘆的功效更加發揮。雖然雄黃具一定的毒性,但在合理的劑量和適當的配伍下,能充分發揮其藥效,並在傳統醫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因此,雄黃的選用在藜蘆膏的組成中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臨牀實踐的支持。
藜蘆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抑制藜蘆的毒性,減少其對人體的傷害。
- 止咳化痰: 藜蘆膏的組成中常包含有藜蘆等燥熱之品,容易引起燥咳、痰稠等症狀。黃芩能清熱化痰,配合其他藥物,起到緩解咳嗽、化痰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衡。
藜蘆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 松香具有較強的粘性,能將藥物緊緊粘附在患處,延長藥效,提高藥物在患處的濃度。同時,松香亦具有一定消炎止痛作用,能與藜蘆等藥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 方便使用: 松香能使藥膏固化成型,方便使用和保存。對於一些需要外敷的疾病,使用固體藥膏可以更方便地塗抹和固定,避免藥液流失,提高治療效果。
藜蘆膏方劑中加入豬脂膏,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力: 豬脂膏性潤滑,能促進藥物吸收,並減緩藥物刺激性,使藜蘆的藥效得以充分發揮,提高藥物療效。
- 緩解毒性: 藜蘆性峻烈,具有一定毒性。豬脂膏可減輕藜蘆對腸胃的刺激,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
總而言之,豬脂膏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藜蘆膏的療效,更能降低其毒性,使其成為更加安全有效的藥物。
藜蘆膏中添加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收斂止瀉作用: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與藜蘆等藥材搭配,能加強其止瀉功效,並減少藜蘆的毒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抑制病菌生長: 白礬具有殺菌消毒的功效,能抑制腸道內病菌的生長,有助於控制腹瀉症狀。
綜上所述,白礬在藜蘆膏中起著增強藥效、減少毒性、抑制病菌生長的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藜蘆膏主治功效分析
藜蘆膏,顧名思義,是以藜蘆為主要成分的中藥外用膏劑。根據古籍記載和現代藥理研究,藜蘆膏具有以下主治功效:
一、瘑瘡
瘑瘡是一種發生於指掌間的皮膚病,形狀類似茱萸,常兩手對稱發生,也可能聚集叢生。初起為黃白色膿皰,伴隨劇烈瘙癢和疼痛,破潰後流出黃色汁液,反覆發作,病情頑固。根據《瘍醫大全》、《外科心法要訣》等醫書的描述,瘑瘡是由於「風濕客於膚腠」所致。
治療原理:
- 殺蟲止癢: 藜蘆、雄黃、苦參均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以直接殺滅瘑瘡中的寄生蟲,從而減輕瘙癢症狀。
- 清熱燥濕: 黃連、黃芩可以清熱燥濕,消除引起瘑瘡的濕熱病因。
- 解毒消腫: 藜蘆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改善瘑瘡引起的局部紅腫疼痛。
- 收斂生肌: 白礬可以收斂止血,松香可以促進傷口癒合,豬脂膏則能滋潤皮膚,三者合用,有助於瘑瘡破潰後的修復。
二、瘡瘍胬肉
瘡瘍潰後,由於「肝火血燥生風」,或「元氣虛弱,寒邪滯於患處」,常會出現瘡口胬肉突出,形狀如菌、如蛇頭,大小長短不一,觸碰時容易出血,且會導致患者元氣虛弱。如《外科樞要》、《瘍科心得集》、《景岳全書》等醫書所載。
治療原理:
- 祛風燥濕: 藜蘆、苦參能夠祛風燥濕,消除導致胬肉產生的病理因素。
- 活血消腫: 藜蘆可以活血消腫,抑制胬肉的異常增生。
- 收斂生肌: 白礬、松香等成分可以收斂生肌,促進瘡口癒合,使胬肉逐漸內消。
三、其他瘡瘍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適應症外,藜蘆膏還可用於治療多種瘡瘍,例如:
- 一切頭瘡、淺瘡: 如《聖濟總錄》所載,藜蘆膏可治療「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赤色腫有尖頭者;瘑癬;淺瘡經年搔成癢孔者。」
- 瘡疥: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藜蘆膏可用於治療瘡疥。
- 痔瘡、肛邊鼠乳: 《太平聖惠方》記載,藜蘆膏可與其他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痔瘡、肛邊鼠乳。
- 婦人陰瘡: 《醫學入門》提到,藜蘆膏外塗可用於治療婦人陰瘡,特別是由於「鬱火」導致的陰戶突出、生蟲等症狀。
治療原理:
藜蘆膏的廣泛應用得益於其多種成分的綜合作用,包括殺蟲、止癢、清熱、燥濕、解毒、消腫、收斂、生肌等,可以針對不同瘡瘍的病因病機進行治療。
總結
藜蘆膏是一種歷史悠久、應用廣泛的中藥外用膏劑,主要用於治療瘑瘡、瘡瘍胬肉等皮膚疾病。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殺蟲止癢、清熱燥濕、解毒消腫、收斂生肌等多種途徑,消除病因,改善症狀,促進癒合。不同醫書中記載的藜蘆膏組成略有差異,但其核心功效基本一致。
傳統服藥法
藜蘆半兩(去蘆頭),川大黃半兩(銼碎),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楝子14枚(搗碎),巴豆3枚(去皮心,研碎),桃仁14枚(湯浸,去皮尖雙仁)。
上藥以豬脂5合,煎二三十沸,綿濾去滓,放冷。以塗痔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毒,孕婦慎用。
- 本方外用,不可內服。
- 用藥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藜蘆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藜蘆2兩(去蘆頭),白礬2兩(燒灰,細研),雄黃2兩(細研),苦參2兩(銼)。 主治:諸瘑瘡,經久則生蟲。
藜蘆膏,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藜蘆3兩,黃連3兩,雄黃3兩,黃芩3兩,松脂3兩,豬脂半斤,礬石5兩。 主治: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赤色腫有尖頭者;瘑癬;淺瘡經年搔成癢孔者。
藜蘆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藜蘆半兩(去蘆頭),川大黃半兩(銼碎),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楝子14枚(搗碎),巴豆3枚(去皮心,研碎),桃仁14枚(湯浸,去皮尖雙仁)。 主治:痔疾,肛邊生鼠乳。
藜蘆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藜蘆(去蘆頭)1兩半,石硫黃(研)半兩,豬牙皂莢半兩,乳香半兩(研),附子1分,杏仁(去皮,研)3兩,膩粉1分,巴豆(去殼,研)半分,豬膽2枚,酥2兩,白礬(研)1分,豬脂5兩。 主治:瘡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