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冷水丹方劑中加入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冷水丹常用於治療熱毒攻心、神昏譫語、口渴煩躁等症狀,綠豆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熱毒症狀。
- 利水消腫:綠豆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熱毒,緩解患者因熱毒引起的腫脹。冷水丹中加入綠豆,可以加強其利水消腫的效果,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痛苦。
冷水丹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止痛止癢: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因寒氣侵襲導致的腹痛、腹瀉、腰膝酸冷等症狀。
- 祛風除濕,殺蟲止癢:花椒亦有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瘡瘍等病症。
因此,冷水丹方劑中加入花椒,可發揮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癢、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冷水丹方劑中包含雄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冷水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皮膚瘙癢等症,雄黃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控制炎症反應,緩解病情。
- 殺蟲止癢: 雄黃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對於因蟲咬、濕疹等引起的皮膚瘙癢,雄黃能有效殺滅寄生蟲,減輕瘙癢症狀。冷水丹中加入雄黃,可以更好地治療皮膚疾病,提高療效。
冷水丹方劑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硃砂可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解毒止痛: 硃砂亦可解毒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硃砂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然而,硃砂含有汞,長期服用會造成汞中毒,因此冷水丹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冷水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疾」,屬古代針對寒熱往來、痰濕壅滯型瘧病的峻烈方劑。其特點強調「冷水送服」,以藥性沉降、瞬間抑發作,契合瘧疾「定時發作」之特性,服法要求發病前一時辰服用,意在先發制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毒性藥直攻病所
- 人言(砒霜):經三燒三煮減毒,取其截瘧之效,古方中常用微量砒霜鎮劫痰涎,破積止瘧。
- 明雄(雄黃):燥濕殺蟲,辟穢解毒,協同砒霜攻逐伏匿於經絡之痰濕瘧邪。
穀豆調和藥性
- 烏豆、綠豆:甘涼解毒,緩和砒霜、雄黃之燥毒,兼護胃氣。
- 川椒:溫中散寒,辛香走竄,助藥力透達三焦,開鬱滯。
硃砂為衣
- 鎮心安神,兼防藥性過散,瘧疾多伴心神不寧,硃砂可稍制之。
三、方劑設計原理
全方以「毒藥攻邪」為主軸,砒霜、雄黃直折瘧邪;輔以穀豆緩烈性,川椒通陽破結,形成「峻藥緩釋」之結構。其「冷水送服」之理,一則抑砒霜火性,防熱助藥毒;二則取其寒伏之勢,與瘧發熱相抗。此方反映古代「以毒截瘧」思想,針對痰濕深伏、正氣未竭之實證瘧疾而設。
傳統服藥法
烏豆49粒,綠豆49粒,川椒49粒,明雄1錢,人言1錢(須制過方可用),朱砂5錢(為衣)。
上藥先將烏豆、綠豆、川椒為細末,再入雄黃、人言和勻,以水為丸,如烏豆大。
大人每服2丸,小兒每服1丸,發病時先1時用水冷透吞服。
切不可多服,不可熱水服;素體過虛、久瘧及孕婦忌服。服後須俟痰涎去,方可進飲食、煙、茶。
人言制法:用黃泥包好,用木炭火盡燒,勿令出煙;倘出煙,即用泥閉住。不閉住煙,則人言化為烏有。再用水豆腐、勾藤、甘草同人言盡煮,煮至豆腐帶黑色。如此三燒三煮方可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冷水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冷水丹, 出處:《夀世新編》。 組成:烏豆49粒,綠豆49粒,川椒49粒,明雄1錢,人言1錢(須制過方可用),朱砂5錢(爲衣)。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