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鬼丹

斬鬼丹

ZHAN GU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6%
胃經 23%
脾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3%
心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斬鬼丹中加入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解毒化瘀,緩解因邪氣入侵導致的發熱、疼痛、腫脹等症狀。斬鬼丹多用於治療邪氣侵襲、陰毒積聚所致的疾病,綠豆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抑制邪氣,減輕病患的痛苦。
  2. 輔助藥效: 綠豆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效。例如,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配合,可加強清熱解毒效果,與活血化瘀藥材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

斬鬼丹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驅邪避穢: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為鬼魅魍魎皆為邪祟,而硃砂能辟邪,因此常被用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並用於驅邪避穢。
  2. 化解毒性,增強藥效: 斬鬼丹中多以毒性較強的藥材組成,而硃砂能化解部分藥材的毒性,使其藥力更趨平和,並增強藥效。

總體而言,硃砂在斬鬼丹中扮演著鎮心安神、驅邪避穢,以及化解毒性、增強藥效的角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斬鬼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脾寒瘧疾」,指因寒濕困脾或脾陽虛弱所致的瘧疾,症見寒戰明顯、發作有時、乏力痞滿、舌淡苔白等。古代認為瘧疾與「瘧鬼」作祟相關,「斬鬼」之名反映其祛邪截瘧之效,針對寒瘧或久瘧體虛者。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砒霜(砒)

    • 大熱大毒,劫痰截瘧,《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瘧疾,醋煮服」。
    • 此方用量謹慎(1錢),配伍綠豆、甘草制其毒性,發揮溫陽破結、直折瘧邪之效。
  2. 雄黃

    • 辛溫有毒,燥濕殺蟲,《本草經》言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
    • 協同砒霜增強祛痰辟穢之力,針對瘧疾寒濕痰濁之病機。
  3. 朱砂(辰砂)

    • 甘微寒,重鎮安神,《珍珠囊》謂其「心熱非此不能除」。
    • 為衣或內服,既可防砒、雄黃之燥烈傷心,又能鎮靜防瘧發譫妄。
  4. 甘草與綠豆粉

    • 甘草甘緩和中,綠豆甘寒解毒,《證類本草》載綠豆「解砒石毒」。
    • 兩者制約主藥毒性,綠豆粉為糊丸更助清熱護胃,減緩砒霜對脾胃刺激。
  5. 配伍思路

    • 溫毒並用:砒、雄黃溫燥攻邪,配綠豆、甘草解毒,形成「峻藥緩攻」格局。
    • 標本兼顧:砒霜直劫瘧邪(治標),甘草、綠豆護中(顧本),朱砂安神防擾。
    • 丸劑緩釋:豆粉糊丸延緩砒霜吸收,辰砂為衣加強藥效可控性。

三、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通過砒霜、雄黃溫熱毒性藥物強力截瘧,破除寒痰濕濁;以綠豆、甘草調和藥性,避免傷正;朱砂安神定志,減少瘧發神志影響。全方以毒攻邪,但藉配伍減毒,適用於寒瘧頑固且體質尚耐攻伐者,符合「甚者從之」的治則。

:此類含砒方劑現代臨床極少使用,分析僅限於傳統中醫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砒1錢,雄黃3錢,辰砂3錢,甘草2錢,綠豆粉1兩5錢。
上為末,豆粉糊為丸,如白豆大,辰砂為衣。
每服2丸,臨發日五更井花水送下。小兒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斬鬼丹, 出處:《幼科發揮》卷下。 組成:黃丹(研)、獨頭蒜(研爛如泥)。 主治:截瘧。主治:瘧疾。

斬鬼丹,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砒1錢,雄黃3錢,辰砂3錢,甘草2錢,綠豆粉1兩5錢。 主治:瘧疾。

斬鬼丹,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一。 組成:吳茱萸、川烏、秦艽、柴胡、白僵蠶。 主治:婦人鬼胎,如抱一甕。

斬鬼丹,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生綠豆40粒,馬料豆40粒(水浸,去皮),朱砂4分9厘,白信4分9厘(布包,綠豆煮過用)。 主治:脾寒瘧疾。

斬鬼丹, 出處:《廣嗣紀要》卷八。 組成:吳茱萸1兩,川烏頭1兩,白僵蠶(炒)1兩,秦艽1兩,柴胡1兩,巴戟(去心)1兩,巴豆(不去油)1兩,芫花1兩。 主治:婦人鬼胎,如抱一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