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齒餅子
ZHI CHI BING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2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齒餅子」方劑中使用花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止痛消炎: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炎的功效。對於牙齒疼痛、牙齦腫痛等症狀,花椒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有助於消炎止痛,改善口腔炎症。
2. 殺菌消毒: 花椒含有揮髮油,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能有效抑制口腔內的細菌滋生,預防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將花椒製成餅子,可更方便地接觸口腔,發揮其殺菌消毒的效果。
「治齒餅子」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基於其殺蟲解毒的藥性。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殺蟲止癢、解毒消腫之效。古代醫家認為齒痛、口臭等症狀,可能由蟲牙、牙齦發炎等因素造成,而雄黃的殺蟲解毒之效,可以消滅牙齒周圍的蟲毒,達到止痛消腫、改善口腔衛生之效。
此外,雄黃亦可抑制細菌生長,防止牙齦發炎惡化,進一步減輕齒痛。然而,雄黃有毒性,使用時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治齒餅子」主治「牙齒腫痛」,其用法強調「貼在牙根痛處」,並透過「開口漏出痰涎」達到止痛效果。此處「痰涎」可理解為口腔內蓄積的炎性分泌物或膿液,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理產物與濕熱、風火鬱結有關。故本方推測針對因風火牙痛(急性牙齦炎、牙周膿腫)或蟲牙(齲齒伴感染)引起的局部腫痛,以外治導邪外出為原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性味與功效
- 荔子(荔枝肉):甘酸溫,傳統用於「散無形滯氣」(《本草綱目》),其汁液黏潤,可能作為賦形劑黏附患處,同時輕微活血濡潤以緩解腫脹。
- 椒紅(花椒):辛熱,具強烈局部麻醉與抗菌作用。古代用於「殺蟲止痛」(《神農本草經》),其辛辣之性可刺激患處,促進局部氣血流通,緩解疼痛並抑制口腔致病菌。
- 雄黃:辛溫有毒,燥濕殺蟲、解毒消腫。針對「蟲毒蛀齒」(《日華子本草》),其硫化物成分對細菌、真菌有抑制效果,可能用於化腐排膿。
配伍邏輯
- 溫通散鬱:全方辛溫為主,透過花椒、雄黃之辛散開泄,疏通牙齦氣血滯壅,改善局部鬱熱腫痛。
- 解毒斂瘡:雄黃殺蟲解毒,荔枝肉黏附保護,共同減少腐敗組織對牙齦的刺激,間接促進癒合。
外治機理
- 刺激排邪:辛辣藥物刺激黏膜分泌,促使「痰涎」排出,符合古代「開鬼門、潔淨府」的排邪思路,降低局部壓力而緩解疼痛。
- 局部麻醉:花椒的麻痹作用直接阻斷痛覺傳導,雄黃的收斡作用或能減輕滲出,二者協同奏效迅速。
三、潛在科學解釋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花椒所含揮發油(如檸檬烯、芳樟醇)具鎮痛、抗炎作用;雄黃(As₂S₂)雖有毒,但微量外用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口腔致病菌。荔枝肉的多醣類可能形成保護膜,減少外界刺激。此方通過局部抗菌、鎮痛與物理性排膿,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四、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適合「急症暫用」,針對古代缺乏口腔外科處理時,因齲齒或牙周急性感染所致的腫痛。其辛溫特性暗示適用於寒凝或濕鬱化熱的牙痛(黏膜腫脹但無明顯充血鮮紅者),若屬純熱證(黏膜豔紅、灼熱感強)可能需配伍清熱藥增強療效。
總結
「治齒餅子」體現古代「以毒攻毒」「局部導邪」的治療思維,結合辛溫藥的麻醉、抗菌與排膿特性,快速解決牙痛問題。其組方簡練,直指病所,反映外治法的實用性特色。
傳統服藥法
上好荔子1個(去核,碾碎),椒紅、上好雄黃各等分(碾碎)。
三味攪和,作餅子,如桂花餅大。
於齒極痛時,先用溫湯漱口,即用此餅貼在牙根痛處。開口漏出痰涎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齒餅子,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上好荔子1個(去核,碾碎),椒紅、上好雄黃各等分(碾碎)。 主治:牙齒腫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