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散

TAI Q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膽經 22%
肺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太清散]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中醫藥中被視為一種具有特殊功效的成分。根據傳統中醫理論,銅綠具有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在太清散中加入銅綠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效果,適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瘍等。銅綠的使用需特別注意其用量及適應症,因其為有毒藥材,過量使用可能導致中毒反應。在配伍使用時,通常會與其他藥材搭配,以減輕毒性並增強療效。太清散通過銅綠與其他成分的協同作用,能夠有效改善皮膚癥狀,促進傷口愈合。

太清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之效。太清散主治風寒感冒,常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腹痛等症狀,生薑可溫散寒邪,和胃止嘔,緩解這些症狀。
  2. 助藥力,增效力: 生薑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太清散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桂枝等,其藥性較烈,加入生薑可以緩和藥性,防止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主治功效


太清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太清散主治暴風客熱,目赤睛痛,隱澀難開。這句話精簡地概括了本方劑的主要應用範圍,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 暴風客熱: 指的是感受風熱邪氣,病程較急,來勢較猛。中醫認為,風邪容易侵犯人體的上部和體表,而熱邪則會導致紅腫熱痛等症狀。
  • 目赤睛痛: 這是風熱邪氣侵襲眼目的典型表現。“目赤”指的是眼睛發紅,充血。“睛痛”指的是眼球疼痛。
  • 隱澀難開: 指的是眼睛感覺有異物感、乾澀不適,難以睜開。這也是風熱邪氣阻滯眼部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津液不能正常濡養眼目所造成的。

治療原理

太清散的組成為銅綠生薑,其治療原理可以從這兩味藥的功效來分析:

  • 銅綠(銅青): 古文記載其“別研”,意為單獨研磨。銅綠在本方中主要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中醫認為,銅綠性寒,入肝經,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針對“暴風客熱”之邪,消除眼部的紅腫熱痛。此外,銅綠還具有一定的燥濕收斂作用,有助於緩解眼部的乾澀不適。
  • 生薑: 古文記載為“薑粉末”,即生薑乾燥後研磨成的粉末。生薑在本方中的主要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其辛溫發散的特性,疏風散邪,將侵襲眼部的風熱邪氣驅散出體外;二是利用其溫通經絡的作用,活血止痛,改善眼部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和不適感。

兩藥合用,一清一散,既能清解內在的熱毒,又能疏散外來的風邪,雙管齊下,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邪、消腫止痛的目的,從而治療暴風客熱引起的目赤睛痛、隱澀難開等症狀。

古文中還特別提到了薑粉的製作方法,強調了“臘月間用生薑”以及“陰乾”等細節。這體現了中藥炮製的重要性,不同的炮製方法會影響藥材的藥性和功效。

總之,太清散組方簡潔,藥味精煉,針對“暴風客熱”之病機,通過清熱解毒與疏風散邪相結合的治療方法,達到治療眼部疾患的目的。其配伍和炮製方法,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銅青半兩(別研),薑粉末2錢半。
上為細末。
每用少許,沸湯泡,放溫,頻洗之。
造薑粉法:臘月間,用生薑洗,切碎,於砂盆內擂爛,以新麻布裂汁,澄腳取粉,陰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太清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六十七引《濟生續方》。 組成:銅青半兩(别研),薑粉末2錢半。 主治:暴風客熱,目赤睛痛,隱澀難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