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荊皮散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功效。紫荊皮散主治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杏仁可協同紫荊皮、桑白皮等藥材,共同發揮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緩解患者咳喘症狀。
二、潤燥止咳: 肺燥咳嗽時,往往伴有咽喉幹痛,杏仁具有潤燥止咳之功效,可緩解咽喉幹痛,滋潤肺燥,使咳嗽症狀得到改善。
紫荊皮散中包含紫荊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紫荊皮具備通便止痛之效: 紫荊皮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其藥理作用主要為潤腸通便、止痛消腫。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便祕,紫荊皮能有效緩解。
- 與其他藥材配伍協調: 紫荊皮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形成協同作用。例如,與滑石、枳殼等配伍,可加強其潤腸通便的效果;與當歸、川芎等配伍,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因此,紫荊皮的加入,不僅能發揮其自身藥效,更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高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可以分析以下幾個方劑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大紫荊皮散
書名作者: 《雜病源流犀燭》| 沈金鰲
主治功效: 跌撲傷,兼治刀斧傷,肺脹。
組成: 紫荊皮、降香、補骨脂(無名異酒淬七次)、琥珀(另研)、川斷、酒牛膝、桃仁(去皮)、蒲黃、當歸(各一兩)、煨大黃、朴硝(另研各一兩五錢)。
治療原理:
此方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
- 紫荊皮:為方中主藥,具有活血通絡、消腫解毒的功效。
- 降香、琥珀、川斷、牛膝、當歸:皆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其中,牛膝引藥下行,加強活血通絡之效。
- 補骨脂:溫腎助陽,配合活血藥可加強療效。
- 桃仁、蒲黃: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 煨大黃、朴硝:瀉下通便,引導瘀血下行,並可消腫散結。
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通絡續筋之效,故可治療跌打損傷、刀斧傷及肺脹等症。
閃挫腰痛方
書名作者: 《雜病源流犀燭》| 沈金鰲
主治功效: 閃挫腰痛。
組成: 西瓜青皮(陰乾為末)。
治療原理:
此方以西瓜青皮為主,可能取其清熱利濕、疏通經絡之效。閃挫腰痛多因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西瓜青皮或可通過清熱利濕,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從而緩解疼痛。然而,此方單味藥,且記載簡略,其確切的治療原理和療效尚需進一步考證。
人參紫荊皮散
書名作者: 《校註婦人良方》| 薛己
主治功效: 心腹刺痛,胸膈飽滿,不進飲食。
組成: 紫荊皮、蒼朮、石菖蒲(各一兩)、香附子(二兩)、人參(五錢)、木香(三錢)。
治療原理:
此方以理氣止痛、健脾和胃為主要治療原則。
- 紫荊皮:活血通絡,行氣止痛。
- 蒼朮:燥濕健脾,運化水濕。
- 石菖蒲:化濕開胃,醒脾和中。
- 香附子:疏肝理氣,解鬱止痛。
-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
- 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和胃。
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止痛、健脾和胃之效,故可治療心腹刺痛、胸膈飽滿、不進飲食等症,此類症狀多與氣機鬱滯、脾胃不和有關。
左金丸 (一名四金丸)
書名作者: 《校註婦人良方》| 薛己
主治功效: 肝火胸腹脹痛,或發寒熱,或頭目作痛,或大便不實,或小便淋秘,或小腹疼痛,及一切肝火之症。
組成: 原文未列出具體組成,但從“左金丸”和“四金丸”的名字推測,此方應以清瀉肝火的藥物為主。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瀉肝火為主要治療原則。肝火上炎可導致胸腹脹痛、頭目作痛;肝火內擾可導致寒熱往來;肝火影響脾胃運化可導致大便不實;肝火下注膀胱可導致小便淋秘、小腹疼痛。因此,清瀉肝火是治療上述症狀的關鍵。
總之, 可以分析出各個方劑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中醫方劑講究辨證論治,通過不同藥物的配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杏仁、紫荊皮。
先以杏仁搗爛,焙去毒,以紫荊皮煎水,又似砂糖調紫荊皮未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紫荊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 組成:杏仁、紫荊皮。 主治:狂犬傷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