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散

ZI Y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絳囊撮要》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4%
脾經 12%
心經 11%
胃經 9%
大腸經 8%
膀胱經 4%
腎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玉散中包含白芨,主要源於其止血、生肌之功效。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肝經,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方劑中若有出血症狀,白芨可有效止血,同時其生肌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此外,白芨還有潤肺止咳之效,可輔助治療因肺熱咳嗽引起的咳血。因此,白芨在紫玉散中扮演著重要的止血、生肌角色,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紫玉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之功效。紫玉散主要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黃柏可清熱解毒,去除濕熱,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二、 抗菌消炎: 黃柏含有黃柏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感染,黃柏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黃柏在紫玉散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抗菌消炎的雙重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紫玉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的功效。紫玉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面赤脣腫,口渴便祕等症狀,大黃能清熱解毒,通利大腸,有助於消除熱毒,緩解便祕,達到清熱瀉火的目的。
  2. 活血化瘀: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對於熱毒所致的腫脹,也能起到一定的消腫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紫玉散中加入薑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薑黃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與紫玉散中其他活血藥物如當歸、川芎等相輔相成,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
  2. 消炎止痛:薑黃中含有薑黃素,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可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配合紫玉散中其他消炎止痛藥物,共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因此,薑黃的加入有助於增強紫玉散的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使其在治療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狀方面更有效。

紫玉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天南星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加強其祛風止痙的效果。
  2. 消痰散結: 天南星還能消痰散結,對於痰濁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在紫玉散中,天南星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紫玉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紫玉散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要功效,而川貝母能緩解肺熱、化解痰液,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緩解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
  2. 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紫玉散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多偏於清熱解毒,而川貝母的潤肺止咳功效,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使藥效更佳。同時,川貝母還能減輕其他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紫玉散中包含血竭,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止痛止血:血竭性味苦、甘、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之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等症狀,血竭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2. 與方劑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紫玉散中其他藥材,如乳香、沒藥等,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血竭與這些藥材共同使用,能加強其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紫玉散] 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癰疽腫痛。

方劑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紫玉散主要由白芨、黃柏、大黃、薑黃、天南星、東丹、礬紅、土貝、血竭等藥材組成。各藥材的功效與其在方劑中的作用如下:

  • 白芨: 在此方中,白芨的主要功效應為收斂止血、消腫生肌,配伍其它清熱解毒藥物,可加速癰疽的癒合。
  • 黃柏: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是治療癰疽腫痛的要藥,可抑制炎症反應,消除紅腫熱痛。
  • 大黃: 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在此方中主要用於清瀉火毒,並可通過通便排除體內毒素,加速癰疽的消退。
  • 薑黃: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緩解疼痛。
  • 天南星: 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在此方中可能有助於消腫散結,並對癰疽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東丹(鉛丹): 外用有拔毒生肌,收濕斂瘡之功,是古代常用的外用藥物。
  • 礬紅(紅礬): 應為外用,燥濕,止癢,解毒。
  • 土貝(土貝母):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血竭: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可促進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

綜合分析:

紫玉散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黃柏、大黃清熱解毒為君藥;薑黃、天南星、土貝、血竭活血消腫為臣藥;白芨、東丹、礬紅收斂生肌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生肌斂瘡之效。

古文記載的用藥方法:

古文記載紫玉散為外用藥,需研磨成細末,用井水調敷患處,並留出膿頭,再用火紙覆蓋。此法利用井水的清涼特性進一步降溫消腫,並通過火紙的覆蓋保持藥物濕潤,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總結:

紫玉散是一個以外用為主,針對癰疽腫痛的有效方劑。其組方合理,藥物配伍得當,通過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斂瘡生肌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癰疽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白及8錢,黃柏4錢,大黃4錢,薑黃3錢,南星4錢,東丹5錢,礬紅2錢,土貝4錢,血竭1錢。
上為細末。
用井水調敷,留頭,以紙摘碎蓋上,乾則連紙自落,再敷不必水洗,並不可用天落水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紫玉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紫玉散,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白及8錢,黃柏4錢,大黃4錢,薑黃3錢,南星4錢,東丹5錢,礬紅2錢,土貝4錢,血竭1錢。 主治:癰疽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