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皮湯

TAO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八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11%
心經 11%
腎經 11%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桃皮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相關疾病,如月經過多、崩漏等。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其中包含艾葉這一味藥材。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效。在桃皮湯中加入艾葉,主要是因為艾葉能夠溫通經絡,對於因寒邪凝滯所導致的月經不調、經血過多等問題有良好療效。

此外,艾葉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排出瘀血,對於改善婦女因血瘀所致的腹痛、腰酸等症狀亦有助益。在臨床應用上,艾葉常與其他具有補血、活血作用的藥材相配合,共同達到調理婦科疾病的目標。總體而言,艾葉在桃皮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通過溫經散寒、止血活血的功效,來改善和治療婦科相關的各種病態表現。

桃皮湯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槐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與桃仁、赤芍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針對因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有明顯療效。
  2. 消腫止痛: 槐角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因血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與桃仁、生地黃等藥材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桃皮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氣血,緩和藥性: 大棗性甘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桃仁性苦降,雖有活血化瘀之功,但性偏寒涼,易傷脾胃。大棗的加入可補益氣血,中和桃仁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促進藥效發揮: 大棗能健脾益氣,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桃皮湯,又名「蟯蟲湯」、「除蟲丸」、「桃核湯」,屬於中醫方劑,具有驅蟲、止癢、消炎、殺菌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蟯蟲、蛔蟲等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腸胃疾病。

桃皮湯由多種藥材組成,包括:

  1.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益氣補血、養心安神、緩中止瀉、調經理氣等功效。大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能夠增強免疫力、改善腸胃功能、緩解腹瀉等症狀。

  2. 艾葉:性溫、味苦、辛,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安胎止血等功效。艾葉中含有揮發性油、黃酮類化合物、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血、鎮痛等作用。

  3. 槐角:性涼、味苦、酸,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止血止瀉、明目退翳等功效。槐角中含有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有機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血、止瀉等作用。

  4. 桃仁:性平、味苦、辛,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桃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脂肪油、蛋白質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鎮咳、平喘等作用。

  5. 硫磺:性溫、味辛,入心、肺、肝經,具有溫中止瀉、殺蟲止癢、解毒斂瘡等功效。硫磺中含有硫磺元素,具有抗菌、殺蟲、止癢等作用。

  6.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潤腸、解毒散結等功效。芒硝中含有硫酸鎂、氯化鎂等成分,具有瀉下、清熱、解毒等作用。

桃皮湯的這些藥材相互配合,能夠起到驅蟲、止癢、消炎、殺菌等作用,對蟯蟲、蛔蟲等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腸胃疾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桃皮湯屬於中藥方劑,服用前應諮詢合格的中醫師,以確定是否適合服用,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量和用法。

傳統服藥法


桃皮1兩,艾葉1兩,槐子3兩,大棗30枚。
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半升,頓服之。良。
本方方名,《外台》引作「桃湯」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桃皮湯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蛔蟲病下腹部痛口乾口渴呼吸氣短言語無力上腹胃脘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桃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白桃皮1兩,黃連(去須,炒)1兩,龍骨1兩,丁香14枚。 主治:小兒下痢,煩渴胕腫。

桃皮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桃皮1兩,艾葉1兩,槐子3兩,大棗30枚。 主治:蟯蟲、蛔蟲,及痔(匿蟲),蟲蝕下部生瘡。

桃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組成:桃皮(銼)1兩,槐子1兩,榧實1兩,石榴根皮(銼)半兩。 主治:傷寒後(匿蟲)蟲蝕下部。

桃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桃皮(去粗黑色者,銼)3兩,面(炒)半兩,豉(炒,研)半兩,白米(研)1合。 主治:白禿發落。

桃皮湯,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桃白皮1握(東引者),真珠1兩,附子1兩,梔子仁14枚,當歸3兩,豉5合,桂心2兩,吳茱萸5合(1方無當歸以下4味)。 主治:中惡氣,心腹痛,胸脅脹滿,短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