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白湯中加入槐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槐白皮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它能有效抑制熱毒上炎,並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達到止血消腫的效果。
- 治療痔瘡:二白湯常用於治療痔瘡,而槐白皮對於痔瘡出血、腫痛等症狀效果顯著。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藥性,能有效緩解痔瘡的疼痛和出血,並促進痔瘡的消退。
槐白皮與二白湯中的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痔瘡的目的。
二白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二白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膿皰瘡等。苦參可清熱解毒,去除濕熱,有助於改善皮膚症狀。
- 殺蟲止癢: 苦參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對於一些因蟲毒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病,苦參的殺蟲作用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二白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胃,調和藥性: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緩和藥性等功效。二白湯以白芍、白茯苓為主,性偏寒涼,加入大棗可中和寒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大棗與二白湯中的白芍、白茯苓等藥物配伍,能增強其補氣養血、健脾寧心等功效。例如,大棗與白芍共同使用,能增強補血養血、和血止痛之效;與白茯苓配伍,能加強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作用。
二白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腹痛等症狀。在二白湯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艾葉這一重要草藥。艾葉,在中醫學中被認為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三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婦女因寒氣凝滯所導致的各種婦科問題,艾葉能夠發揮很好的治療作用。
在二白湯中加入艾葉,主要是為了利用其溫經散寒的功能,幫助改善患者因寒涼引起的月經不順或疼痛。此外,艾葉還能調節血液循環,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有助於改善與血液相關的病態表現。因此,艾葉在二白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整個方劑的溫經散寒效果,也使得該方劑更適合用於治療因寒邪所致的各種婦科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白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久痢變疳,下部生惡瘡,惡寒壯熱」,屬久痢遷延不癒,濕熱毒邪蘊結下焦,腐肉成瘡之證。其病機關鍵在於:
- 久痢傷正,濕熱夾毒:痢久脾胃虛弱,濕熱邪毒深伏腸道,下注肛門、會陰,腐蝕血肉而發惡瘡。
- 正邪交爭:濕毒內蘊化熱,故見惡寒壯熱,狀似外感,實為裏證。
- 疳痢並見:古醫所謂「疳」多指慢性消耗性疾病,此處指痢久兼見形體羸弱、瘡瘍不斂,屬正虛邪戀之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桃白皮、槐白皮(主藥)
- 桃白皮:苦平,走肝膽、大腸經,專清下焦濕熱,殺蟲斂瘡,《本草綱目》載其治「瘡濕爛」。
- 槐白皮:苦寒入大腸,涼血解毒,《別錄》言其「主爛瘡」,二藥相合,清熱燥濕,針對下部惡瘡。
苦參(輔藥)
- 苦寒沉降,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本經》謂其「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逐水除癰腫」,加強祛濕毒、療瘡癢之功。
熟艾(佐藥)
- 辛溫祛寒濕,溫通氣血,《本草備要》稱其「能回垂絕之元陽」,此處用三月三日採收者(古俗認為此時艾葉藥力純陽),兼可制約苦寒藥性,防冰伏濕邪。
大棗(佐使藥)
- 甘緩和中,護脾胃之氣,緩和諸藥峻烈之性,防苦寒傷正。
熊膽(使藥)
- 苦寒清熱解毒,《唐本草》載其「療時氣熱盛變為黃疸,暑月久痢」,外用灌腸直達病所,增強局部解毒消腫之效。
(二)治療原理
- 清熱燥濕為主:以桃白皮、槐白皮、苦參直清下焦濕熱,拔毒斂瘡。
- 溫通為輔:艾葉溫散寒濕,助氣血流通,促進瘡瘍癒合。
- 內外兼治:內服湯藥調理整體氣機,灌腸方使藥力直達肛腸病灶,屬古代「導法」之妙用。
- 攻邪扶正並行:大棗顧護正氣,熊膽迅捷解毒,合為祛邪不傷正之結構。
三、方劑特色
此方體現「濕熱交爭,寒溫並用」之法,針對濕熱久痢、瘡毒下陷之複雜病機,通過內服與外灌結合,標本兼治,展現古代醫家對下焦濕毒重症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桃白皮1升,槐白皮(切)1升,苦參(切)5合,大棗10枚(劈),熟艾(三月三日者)5合。
以水5升,煮取2升半,去滓,納熊膽1棗許大,攪令勻。取2升灌下部,余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本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桃白皮1升,槐白皮(切)1升,苦參(切)5合,大棗10枚(劈),熟艾(三月三日者)5合。 主治:久痢變疳,下部生惡瘡,惡寒壯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