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匿蟲桃仁湯中加入桃仁的原因:
1. 破血行瘀,消積化癥: 桃仁味苦甘,性微溫,入心、肝、脾經,具有破血行瘀、消積化癥的功效。匿蟲多由積滯瘀血所致,桃仁能破血消積,驅除匿蟲,使腸胃通暢,恢復正常功能。
2. 潤腸通便,助蟲排出: 桃仁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匿蟲排出體外,達到驅蟲的目的。
因此,治匿蟲桃仁湯中加入桃仁,是為了利用其破血行瘀、消積化癥和潤腸通便的功效,達到驅除匿蟲的目的。
「治(匿蟲)桃仁湯」方中包含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槐角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方中以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為主,易傷陰血,槐角可輔助清熱涼血,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損傷正氣。
- 收斂止血,兼顧腸道:槐角亦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輔助桃仁、地榆等藥物止血消腫。同時,槐角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腸道而引起的出血,也有一定的療效。
槐角的加入,既能協調方中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治(匿蟲)桃仁湯更具療效。
「治(匿蟲)桃仁湯」方中加入艾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驅寒止痛: 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止痛、散寒除濕的功效。匿蟲所致的疼痛,往往伴隨寒邪入侵,艾葉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 殺蟲止癢: 艾葉還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有效殺滅匿蟲,並消減其引起的瘙癢症狀。
此外,艾葉與桃仁、紅花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匿蟲引起的病症。
「治(匿蟲)桃仁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桃仁性苦寒,入血分,有破血行瘀、消腫止痛之效。但其寒涼之性易傷脾胃,而大棗甘溫,入脾胃經,能補益脾胃,緩解桃仁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
- 調和藥性: 大棗性甘,能調和藥性,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藥物發揮功效。同時,大棗也能補中益氣,使患者氣血充足,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治(匿蟲)桃仁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狐惑病」,最早見於《金匱要略》,以「咽喉及前後二陰潰瘍、目赤」為特徵,古人認為與濕熱蟲毒內侵相關。所謂「蟲食其臟」反映古代醫家對黏膜潰瘍伴腐穢分泌物的病理解釋,將潰瘍歸因於「蟲蝕」。
「上唇瘡」與「聲啞」更是狐惑病典型症狀:上唇屬脾,濕熱蟲毒上攻則瘡;咽喉受蝕則聲音嘶啞。全方針對濕熱蟲毒蘊結血分,腐肉成瘍的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桃仁(去皮焙)
- 核心藥材,破血逐瘀、潤腸通便。
- 古代認為「蟲」寄生與瘀血腐穢相關,桃仁活血兼能「殺蟲」,如《本經》載其「主瘀血,殺小蟲」。
- 現代理解:改善黏膜微循環,促進潰瘍修復,抗炎鎮痛。
槐子(槐角)
- 清肝瀉火、涼血止血,《別錄》稱其「主五內邪氣熱」。
- 針對濕熱蟲毒蘊於血分,取其涼血解毒之性,與桃仁配伍強化清熱活血之效。
艾葉
- 溫經止血、散寒除濕,看似與濕熱矛盾,實則體現「反佐」思維:
- 制約槐子寒涼,防冰伏邪氣;
- 溫通經絡以助藥勢,古人亦用其「殺蛔蟲」(《藥性論》)。
- 溫經止血、散寒除濕,看似與濕熱矛盾,實則體現「反佐」思維:
大棗
- 補脾和營、調和藥性。
- 顧護脾胃以抗邪,富含維生素促進黏膜修復。
整體方義
全方以「活血祛瘀」為主軸,結合「清熱涼血」「溫通調和」,體現「血行則蟲自滅」的邏輯:
- 桃仁破血、槐子涼血,解決「瘀熱生蟲」根本;
- 艾葉溫通防過寒,大棗補益助正氣。
煎服法「分三次服」使藥力持續,適合慢性黏膜潰瘍。
現代潛在應用延伸
若對應現代醫學,可類比於「白塞氏病」或「反復性口腔潰瘍」,方中組合顯示抗炎、免疫調節、促進癒合等方向,然需中醫辨證屬瘀熱交阻者為宜。
總結
此方展現古代「蟲—瘀—熱」互結的病理觀,以動態平衡(活血與涼血並用、清熱與溫通兼施)為特色,既針對局部潰瘍,亦調節整體血分濕熱,堪稱狐惑病治標顧本之劑。
傳統服藥法
桃仁(浸,去皮,焙)1兩,槐子1兩,艾葉1兩,大棗15枚。
上藥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分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治(匿蟲)桃仁湯, 出處:《直指》卷八。 組成:桃仁(浸,去皮,焙)1兩,槐子1兩,艾葉1兩,大棗15枚。 主治:狐惑,蟲食其臟,上唇瘡,其聲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