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喉飲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大功效:
一、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液,有效緩解因肺熱燥咳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二、 宣肺利咽,消腫止痛:川貝母具有一定的宣肺通竅作用,可使肺氣宣通,痰液易於排出,同時還能消散咽喉部位的炎症,減輕腫痛,達到利咽止痛的效果。
因此,川貝母在利喉飲中扮演著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宣肺利咽、消腫止痛的重要角色,有效緩解咽喉不適,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
利喉飲中加入夏枯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肝火、散結消腫、止痛止癢的藥理作用。
對於咽喉腫痛,夏枯草可以清熱解毒,消散咽喉部的炎症,減輕疼痛;同時,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也能緩解咽喉腫脹,促進炎症消退,達到緩解咽喉疼痛的目的。因此,夏枯草是利喉飲中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改善咽喉不適症狀。
利喉飲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利喉飲主要用於治療風寒犯肺、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前胡可有效緩解風寒阻遏肺氣,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利喉的效果。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前胡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也能有效緩解咽喉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咽喉不適症狀。
利喉飲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風熱犯肺引起的喉嚨痛、咳嗽、痰多等症狀,防風能有效緩解,起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
- 通鼻竅,利咽喉: 防風有通鼻竅、利咽喉的作用,能改善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狀,使呼吸暢通,利於聲音恢復。
因此,利喉飲中加入防風,可以有效改善因風熱引起的咽喉疼痛、咳嗽、痰多等症狀,達到利喉止痛的療效。
利喉飲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 燥濕止癢: 輕粉具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所致的咽喉瘙癢、口舌生瘡等症狀,亦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然而,輕粉為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自行使用或過量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利喉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開胸散結: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肺、胃經。其具備理氣消積、開胸散結之效,可緩解喉嚨因痰濕凝滯、氣機阻滯而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降逆止嘔,和胃止痛:枳殼可降逆止嘔,對於因氣逆上衝導致的嘔吐、乾嘔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枳殼還能和胃止痛,對於因胃氣不和導致的胃痛、腹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而言之,枳殼在利喉飲中起到理氣消積、開胸散結、降逆止嘔、和胃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利喉飲中包含丹參,主要基於其涼血活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丹參味苦、甘,性寒,入心、肝、脾經。其涼血活血之效能,可緩解喉嚨因熱毒上炎引發的紅腫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消炎止痛。
此外,丹參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清除喉嚨中的熱毒,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因此,丹參的加入可有效改善利喉飲的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功效,使其更能針對喉嚨炎症,達到止痛消腫、緩解不適的效果。
利喉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化痰: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的功效。喉嚨不適常伴隨痰液阻塞,而陳皮能有效化解痰濕,暢通氣道,緩解喉嚨不適。
- 和胃止嘔: 陳皮還能和胃止嘔,有助於緩解因喉嚨不適引起的噁心嘔吐症狀。
總之,利喉飲中加入陳皮,是利用其理氣化痰、和胃止嘔的藥性,達到緩解喉嚨不適,促進恢復健康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利喉飲」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利喉飲」主治「頭痛,雙蛾」。
- 雙蛾:指咽喉兩側腫脹疼痛,類似現代醫學的急性扁桃體炎或咽喉炎,中醫認為多因風熱或痰火壅滯所致。
- 頭痛:可能為外感風邪或內熱上攻引發,與咽喉腫痛相關,屬「上焦」病證。
此方古代用於緩解咽喉腫痛(蛾症)及伴隨的頭痛,推測其作用機理為疏風清熱、化痰散結、利咽消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貝母、夏枯草、前胡、防風、蘇子(炒、研)、瓜蒂霜、枳殼、丹參、陳皮(各等分),加蘆根煎服。
1. 藥物功效解析
- 貝母(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腫,針對痰熱壅滯之咽喉腫痛。
- 夏枯草:清肝火、散鬱結,善治瘰癧(淋巴結腫大)與頭目疼痛。
- 前胡:降氣化痰、疏散風熱,緩解風熱上攻之咳嗽與咽喉不適。
- 防風:祛風解表,治外感頭痛,兼緩解咽喉腫痛(風邪外閉)。
- 蘇子(炒):降氣化痰,助痰濕下行,減輕咽喉阻塞感。
- 瓜蒂霜:湧吐痰涎,古代用於痰壅實證,此處取其輕量以消痰開閉。
- 枳殼:理氣寬中,助肺胃氣機升降,緩解胸悶咽塞。
- 丹參:活血涼血,防熱毒壅滯致血瘀,兼清熱消腫。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協調氣機。
- 蘆根:清熱生津、利咽排膿,為喉症常用藥。
2. 配伍邏輯
- 清熱化痰:貝母、夏枯草、前胡、蘆根為主,清解痰熱。
- 疏風散邪:防風、前胡祛外風,夏枯草清內熱,表裡兼顧。
- 理氣活血:枳殼、陳皮、丹參調暢氣血,防痰瘀互結。
- 降氣湧吐:蘇子、瓜蒂霜助痰濕外排,緩解咽喉梗阻。
3. 整體治療原理
- 針對病機:風熱或痰火壅滯咽喉,氣血不暢。
- 治法:以清熱化痰為主,佐以疏風理氣、活血散結,達到利咽消腫、緩解頭痛之效。
- 特色:結合「化痰散結」(貝母、夏枯草)、「祛風解表」(防風、前胡)、「降氣活血」(蘇子、丹參),多途徑緩解咽喉急性炎症。
三、推論可能功效
「利喉飲」適用於:
- 風熱或痰熱型咽喉腫痛(如扁桃體炎、急性咽炎)。
- 伴隨頭痛、痰多黏稠、胸悶等氣機不暢症狀。
- 局部紅腫熱痛(熱毒壅盛),或痰核結聚(淋巴腫大)。
此方偏重於「實證」,對虛火或陰虛喉痺較不適宜。其組成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從氣血痰火論治喉科病症。
傳統服藥法
貝母、夏枯草、前胡、防風、蘇子(炒、研)、瓜蒂霜、枳殼、丹參、陳皮各等分。
加蘆根,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喉飲,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貝母、夏枯草、前胡、防風、蘇子(炒、研)、瓜蒂霜、枳殼、丹參、陳皮各等分。 主治:頭痛,雙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