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鈐法

元代醫家馬宗素所著的《傷寒鈐法》,是一部在中醫傷寒學領域中獨樹一幟、深具神秘色彩與理論獨創性的著作。此書成於公元1327年,正值金元時期醫學思想百家爭鳴、革新鼎盛之際。當時,醫家們紛紛掙脫漢唐經方的束縛,或另闢蹊徑,或深入闡發,其中尤以劉完素的火熱論、張從正的攻下派、李東垣的脾胃論及朱丹溪的滋陰派,合稱「金元四大家」,標誌著中醫理論發展的又一高峰。在這樣一個勇於探索、不拘一格的學術氛圍中,《傷寒鈐法》的誕生,既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反映了當時醫學與術數、宇宙觀深度融合的趨勢。書名中的「鈐」字,意指鎖鑰或印章,寓意此法乃是解開傷寒複雜病症的一把關鍵鑰匙,是一種精要、秘傳的法門。「鈐法」的核心,並非建立在傳統《傷寒論》以六經辨證、方證對應為基礎的臨床診斷之上,而是另闢蹊徑,構建了一套完全基於「五運六氣」理論,並結合患者生辰八字與發病日期的干支,進行精密推算,從而「鎖定」病位、病性乃至治療方藥的獨特診斷與治療體系。此法將人體視為一個與宇宙時空緊密相連的小宇宙,疾病的發生被認為是天地間特定時空點的氣運變化作用於特定個體的必然結果。因此,診斷的重點從望聞問切轉向了對時間信息的捕捉與術數演算,展現了一種高度理論化、模式化的「天人相應」醫學思想。

本書的理論基石,是根植於《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學說。馬宗素將此學說推演至極致,並將其作為整個「鈐法」體系的總綱。全書開篇即以數首言簡意賅的歌訣,如《五運歌》、《納甲歌》、《六氣歌》等,搭建起整個理論框架的樑柱。

《五運歌》:「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木運盡成林,丙辛水運分清濁,戊癸南方火焰清。」此訣闡明了十天干與五運(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每年的歲運屬性由該年歲干決定,例如甲年和己年,歲運屬土,稱為「土運」。這確立了年度性的氣候總體特徵,是整個推算系統的宏觀背景。

《六氣歌》:「子午少陰君火天,丑未太陰濕上連…」此訣則將十二地支與六氣(風、寒、暑、濕、燥、火)進行配對,並進一步細分為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六氣不僅主導著一年中不同時節的氣候變化,更與人體臟腑經絡息息相關。書中提到的「司天」與「在泉」,便是基於六氣理論的關鍵概念。司天之氣主管上半年,在泉之氣主管下半年,它們共同決定了一年氣候變化的主旋律,是影響人體發病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

更有《主運歌》與《客運歌》,區分了每年固定不變的「主運」和隨歲干變化的「客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使氣運的分析更加精細化。而《十二支化歌》則進一步揭示了地支之間更深層次的五行轉化關係,為後續的複雜演算提供了規則。

這一系列歌訣,共同編織了一張巨大而精密的時空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天干、地支、五運、六氣、方位、時辰,環環相扣,彼此感應。馬宗素的創見在於,他不僅將這套宇宙模型用於解釋疾病的宏觀成因,更是將其徹底工具化、公式化,發展出一套可以直接輸入「時間變量」(患者生辰與發病日期)以輸出「診斷結果」(病在何經何號)的獨特方法。這種將醫學問題轉化為術數計算的思路,在整個中醫史上亦屬罕見,體現了元代醫學家在理論探索上的極大勇氣與想像力。

《傷寒鈐法》最核心、最神秘的內容,莫過於其具體的推算方法和「歸號用藥」的實踐體系。這套體系完全脫離了傳統的四診合參,代之以一套嚴格的、可重複的演算程序。其基本邏輯是:通過患者的出生干支(本命)和得病日期的干支(司天),經過一系列特定的干支轉換和推算,最終確定疾病歸屬於某一經(如太陽、陽明)的某一個「字號」(如日字號、月字號、貪字號等),而每一個「字號」又對應著具體的病症描述和固定不變的治療方劑。

推算的起點是「論司天歌」與「陰陽支起數歌」所揭示的法則。首先,以得病之日的天干地支作為「司天」,這是定位疾病當前時空背景的關鍵。接著,根據得病日地支的陰陽屬性,採用「陽支加三,陰支加五」的規則,找到一個新的地支。然後,將患者的「本命干支」從這個新的地支開始,按照天干地支的順序,一路「數」到司天所在的干支上,最終落定的干支便揭示了疾病所侵犯的經絡。

例如書中舉例:「假如戊子生人,壬戌日得病,戌為火,支進三辰到子,卻將本命戊子順行,到戌見戊戌,即中太陽膀胱經,受症廉子號第五症,四逆湯主之。」這個過程如同一個精密的密碼破譯過程:輸入是「戊子」(生辰)和「壬戌」(病日),經過「進三辰」、「順行」等一系列規則運算,輸出的結果是「中太陽廉子號第五症」,治療方案則直接鎖定為「四逆湯」。

這種「字號」系統是《傷寒鈐法》的一大發明。馬宗素將複雜多變的傷寒病症,按照其推算出的氣運歸屬,分門別類,賦予了不同的代號。如上太陽病有「日字號」和「月字號」;中太陽病則以北斗七星「貪、巨、祿、文、廉、武、破」為號;下太陽病以八卦中的「震、離、兌、坎」為號;陽明病以「木、火、土、金、水」為號;少陰病則用「天、地、人」三才為號;厥陰病用「乾、坤」二卦為號。此外,還專門設立了霍亂、勞復、痓、濕、暍等特殊病症的字號。

全書的主體部分,便是一個龐大的「字號—病症—方藥」對應表。在每個字號之下,都附有詩歌形式的條文,詳細描述該號所對應的若干種病症及其治法。例如「上太陽症指掌圖日月號十六症」中的「日字號十症」,其甲字號條文為:「陰浮陰弱熱虛惶,陰弱陽浮汗出洋,嗇嗇惡寒翕翕熱,鼻鳴乾嘔桂枝湯。」這裡明確指出了,凡經推算屬於「上太陽日字號甲症」的患者,無論其具體臨床表現如何細微變化,其核心病機已被鎖定,治療方案就是桂枝湯。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其高度的確定性和簡易的可操作性。一旦掌握了推算規則,醫生無需再進行繁複的辨證思考,只需按圖索驥,即可得出診斷和處方。這對於醫學知識掌握不深或臨床經驗不足的醫生而言,無疑提供了一條捷徑。然而,其致命的缺點也同樣明顯:它將無限複雜、動態變化的生命個體與疾病過程,簡化為一套僵硬、機械的公式。它完全忽略了患者的體質差異、情志影響、生活環境以及疾病在傳變過程中的動態演變,將「證」的靈魂抽離,只剩下「病」的空殼。這種體系下的「辨病」,實際上是一種基於術數的「辨時」,而非基於臨床的「辨證」。

《傷寒鈐法》不僅僅是一部醫書,更是一部融合了易學、干支、術數、天文、氣象等多種元素的「醫學宇宙學」著作。書中還包含了「兩感症」、「天符歲會」、「太乙天符」、「交天交地」、「汗墓瘥法」、「棺墓歌」等更為深奧複雜的推算內容。這些內容進一步將疾病的預後、轉歸、生死等問題,都納入到氣運生剋制化的框架內進行預測。例如「棺墓歌」:「土為墓兮木為棺,金為屍兮仔細看,水為命兮火為氣,加臨上下要精顓。」此訣試圖通過計算命理與氣運的組合,來判斷病情的吉凶生死,其術數色彩遠遠超過了醫學本身。

總體而言,《傷寒鈐法》是中醫發展史上一次極具個性化的探索。它將「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試圖為紛繁複雜的臨床現象尋找一個終極的、宇宙論層面的統一解釋。這種勇氣和深刻的哲學思辨值得肯定。然而,其過度依賴術數推演、脫離臨床實際、忽視個體差異的治學路徑,也使其難以成為具有普適指導意義的臨床圭臬。它更像是一座精心建造的理論迷宮,結構精巧,邏輯自洽,但其入口和出口都懸於空中,未能深植於臨床實踐的堅實大地。因此,在歷史長河中,《傷寒鈐法》並未成為傷寒學的主流,而是作為一個獨特的流派,為後人展示了中醫理論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也為我們理解金元時期醫學與文化交融的深度與廣度,提供了一個珍貴而奇特的範本。它提醒著我們,醫學,終究是「仁心仁術」,任何試圖將其完全化約為公式與模型的努力,都可能在追求理論完美的同時,失去對鮮活生命的關懷與洞察。


五運歌

納甲歌

六氣歌

主運歌

客運歌

十二支化歌

精華錄云

症分南北

鈐法詩云

圖見精華指要

歸號用藥歌

上太陽症指掌圖日月號十六症

日字號十症

中太陽症歌六十六症

下太陽歌三十九症

陽明症歌四十四症

少陽症歌紀字號一症寅申

太陰三症母字三號

少陰之症天地人號歌二十三症從子至卯

厥陰症歌十九症乾坤為號

霍亂勞復症歌共十二症

痓濕暍症歌共十四症(痓五濕六暍二)

論司天歌

陰陰支起數歌

論兩感症歌

論天符歲會歌

太乙天符論

交天交地歌

汗墓瘥法歌

三陰三陽運氣汗瘥例

汗瘥定時歌

棺墓歌

又汗瘥用藥例

相生相剋論

傳經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