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鈐法》~ 日字號十症
日字號十症
1. 日字號十症
甲,陰浮陰弱熱虛惶,陰弱陽浮汗出洋,
嗇嗇惡寒翕翕熱,鼻鳴乾嘔桂枝湯。
乙,太陽頭痛熱而隆,汗出之時又惡風,
榮氣猶虛於衛氣,桂枝湯下可宜攻。
丙,太陽為病項背強,汗出滋滋反惡寒,
桂枝葛根湯可主,麻黃不餌豈良方。
丁,太陽頭痛病當攻,下後其人氣上衝,
可與桂枝湯療治,更宜消息樂而通。
戊,太陽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
不解相將成壞症,桂枝不可毋思尋。
己,桂枝本為解肌藥,酒客不喜桂枝湯,
喘家卻加樸香子,吐者服之膿血傷。
庚,發汗惡風漏不幹,小便秘澀屈伸難,
桂枝附子湯煎療,陽復經溫病即安。
辛,下之脈促滿胸間,煎與桂枝去芍餐。
症在太陽當解表,邪因散去始能痊。
壬,太陽脈促客邪干,下早須知少惡寒,
桂枝湯內除芍藥,卻加附子病當寬。
癸,寒熱如虛見脈微,惡寒吐汗下皆非。
無汗有熱渾身痛,桂枝各半正相宜。
甲,先服桂枝煩不解,風池風府刺而安。
太陽經病風邪泄,再與桂枝立見安。
乙,桂枝已汗脈浮洪,不解如前形似瘧,
桂枝湯二一麻黃,解散寒邪良不錯。
丙,桂枝汗沒再尋思,大渴煩時病未除,
表熱寒邪洪大脈,人參白虎病加祛。
丁,熱多寒少脈弱微,發熱惡寒應有之,
此症先陽何可汗,桂枝越婢一湯宜。
戊,下之頭項仍猶痛,發熱便難汗又無,
桂枝去桂加苓朮,小便若利病當除。
己,脈浮自汗小便多,筋急惡寒厥奈何,
煩躁咽乾並嘔逆,乾薑甘草劑湯和。
庚,厥愈足溫伸足脛,芍藥甘草可調和。
胃氣不和何以治,承氣調胃不為訛。
辛,里汗表熱浮遲脈,發汗燒針同大過,
因而下利清穀者,四逆之功唱凱歌。
白話文:
《日字號十症》:
甲
陰脈浮而陽脈弱,體熱虛弱心慌,陽弱陰浮導致汗出不斷,怕冷發熱如鳥羽輕覆,鼻塞乾嘔用桂枝湯治療。
乙
太陽病頭痛發熱明顯,汗出時又怕風,營氣比衛氣更虛弱,適合用桂枝湯調理。
丙
太陽病頸背僵硬,汗出卻仍怕寒,桂枝葛根湯為主治方,此時不宜用麻黃湯。
丁
太陽頭痛須治療,誤下後氣逆上衝,仍可用桂枝湯調理,需觀察病情順勢而為。
戊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誤用吐、下或溫針,病情惡化成壞症,需反思是否適用桂枝湯。
己
桂枝湯本用於解肌,嗜酒者不宜服用;氣喘者可加厚朴、杏仁,嘔吐者誤用恐傷膿血。
庚
汗後怕風且汗不停,小便不暢四肢僵,桂枝附子湯可治,陽氣恢復則病癒。
辛
誤下後脈促胸悶,用桂枝湯去芍藥。太陽病症當解表,邪氣散去方能痊癒。
壬
太陽脈促因外邪,誤下後輕微惡寒,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病症可得緩解。
癸
寒熱交雜脈象微弱,怕寒嘔吐汗下均不宜;無汗發熱全身痛,桂枝麻黃各半湯正適合。
甲(重複)
服桂枝湯後仍煩躁,針刺風池、風府穴洩風邪,邪去後再服桂枝湯即效。
乙
桂枝湯發汗後脈浮洪,症狀如瘧反覆發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散寒效果佳。
丙
桂枝湯發汗未癒,大渴煩躁病仍在,表熱寒邪脈洪大,加人參白虎湯祛病。
丁
熱多寒少脈微弱,發熱惡寒屬常態,陽氣不足忌發汗,桂枝越婢湯適合。
戊
誤下後頭痛項強未解,發熱無汗大便難,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小便通利則病除。
己
脈浮自汗小便頻,筋急怕寒四肢冷,煩躁咽乾嘔吐逆,用乾薑甘草湯調和。
庚
四肢回暖後腳脛仍不適,芍藥甘草湯可舒緩;胃氣不和則用調胃承氣湯。
辛
內汗表熱脈浮遲,發汗或燒針過度,導致腹瀉清穀,四逆湯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