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傷寒醫鑑

《劉河間傷寒醫鑑》作為元朝醫學家馬宗素所著的一部重要傷寒學專著,其價值不僅在於系統地整理與闡述了劉河間(劉完素,號守真)的醫學思想,更在於透過馬宗素的編纂與分析,展現了劉河間學派在金元時期對傷寒理論的獨特詮釋與發展。此書共計十卷,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可謂集劉河間傷寒學說之大成,對後世溫熱病學的萌芽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書的開端,卷首部分,透過序言確立了劉河間學術的崇高地位。雖然提供的基本介紹提及序言由張景岳所撰(此處與元代成書時間略有出入,可能指後世版本或張景岳的注評,或提供的資訊有誤,需以實際書中卷首內容為準),但從提供的文本內容來看,卷首部分深入探討了天地自然法則與醫學之間的關聯,援引《黃帝內經·素問》的典範地位,並高度讚揚了「守真劉先生」對醫學傳承的貢獻。劉河間深感醫學衰微、邪說橫行,恐人民罹患橫死,故窮究天地陰陽、剛柔消長之理,觀察人生風氣、血脈、寒熱之宜,其論述皆引《素問》為據,先標示受病之本源,再確立方藥。序中詳細列舉了劉河間的幾部核心著作:《要旨論》、《宣明論》、《直格》、《玄機原病式》,總計八萬餘言,足見其勤勉與學術成就。這些著作構成了劉河間學說的基石,而《傷寒醫鑑》正是馬宗素以此為藍本進行的整理與發揮。

進入卷中的正文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所在。根據介紹分為「卷上」、「卷中」、「卷下」,雖然提供的文本是按章節標題組織而非嚴格的卷次,但其內容正體現了對劉河間傷寒理論的深度剖析。

首先,在對傷寒病因病機的論述上,儘管提供的文本未能完整呈現「卷上」關於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致病因素的詳盡論述,但從貫穿文本的核心思想可以看出,劉河間學派對傷寒的本質有著極為鮮明的觀點:即傷寒通謂「熱病」。這與傳統醫學認為傷寒是寒邪所致的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劉河間認為,無論是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還是其他內外因素引發的陰陽失調,最終都會導致體內陽熱亢盛,形成熱病。即使是冬季感受寒邪,伏藏體內,至來年春夏亦可轉化為溫病、暑病,其根本仍是「熱」。這種「火熱論」或「溫熱病學說」的萌芽思想,是劉河間對傷寒學說的重大貢獻,也是本書著力闡發的重點。文本中明確指出,「由是傷寒汗病,直言熱病,不言其寒也」,徹底顛覆了將傷寒簡單等同於寒邪侵襲的傳統認知。

其次,關於辨證論治,這是劉河間學說的精髓,也是本書「卷中」的重點。馬宗素在書中詳細闡述並運用了劉河間的「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思想於傷寒治療。然而,劉河間對六經傳變的理解與張仲景有所不同。他雖然沿用了六經的框架,但將其視為病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傳變途徑,並且強調這個傳變過程始終是「熱傳於裡」。他對《素問·熱論》中關於熱病六七日死、十日以上愈的論述進行了闡釋,認為其所描述的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傳變,皆是病熱在六經臟腑的體現,而非寒證。這種將六經辨證納入火熱論體系,是劉河間學派的獨特視角。文本中對比了朱肱《活人書》對陰陽的解釋(將陰陽釋作寒熱),認為其失誤,而劉河間則繼承仲景「陰陽為表裡」的本義,認為六經傳變是由表及裡,病性始終為熱。

在治療原則和方藥應用方面,劉河間亦有創新和調整。他對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黃、桂枝、承氣湯等方藥的使用提出了獨到見解。他認為,仲景之法雖精妙,但後世醫家往往拘泥於條文,導致誤用,如傷風誤用麻黃可致柔痓,傷寒誤用桂枝可致驚狂發斑,甚至危及生命。為了避免這種誤治,劉河間提出了更為穩妥、適應範圍更廣的方藥。文本中重點介紹了他創制的「雙解散」,認為此方能治療無問傷風傷寒、內外諸邪,即使下證錯汗亦無害,極大革除了誤治之弊。同時,對於承氣湯的使用,仲景有大、小、調胃之分,各有適宜證,但劉河間恐後世醫家難以精準掌握其差異,有過或不及之患,故創制了「三一承氣」以總括其功用,使人易於掌握。這種對仲景方藥的化裁與簡化,體現了劉河間力圖將複雜的傷寒學說化繁為簡,使普通醫家甚至患者都能「易於檢閱」,「對形見影,了無障礙」,達到「對證用藥,人可自療」的目標。這反映了他普及醫學知識、避免誤治的良苦用心。他也將仲景《傷寒論》中的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芟其根蔓,撮其根本,十去七八,制三十二藥而總之」,這種提綱挈領、化繁為簡的方法,是本書在理論闡述和臨床實踐指導上的重要特點。

書中提供的「論脈證」章節,更是直接體現了劉河間學派與其他學派在具體診斷上的爭鳴。文本中引用《活人書》對「陰毒」脈證的描述(脈疾七八至以上、沉細而疾、四肢逆冷等),並認為應急服辛熱之藥,施以艾灸。然而,劉河間(守真)卻對此提出強烈質疑,他認為脈疾七八至以上分明是「陽熱極甚之脈」,世俗誤傳的「陰毒」諸證,從《素問》來看皆是「陽熱亢極之證」,只是熱勢深伏於內,「身表似其陰寒」。他引用《素問》「亢則害,承乃制」以及「兼化」的理論(如火極反似水化),解釋為何極致的陽熱反而會表現出看似陰寒的表象。這種對脈象和證候的獨特解讀,是劉河間「火熱論」在臨床診斷層面的具體應用。他不僅繼承《素問》關於脈象的基礎理論(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心煩,大則病進),更運用《素問》的脈要精髓(如人迎脈與寸口脈的比例變化反映病在何經、病勢輕重),為其辨證理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儘管提供的文本對於「卷下」的預防調養以及「卷末」的附錄(《傷寒論》注釋、方劑、歌訣等)著墨不多,但從整體結構和劉河間學術體系的完整性來看,這些部分應是其理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預防與調養體現了中醫「治未病」和病後康復的思想,而附錄中的仲景注釋和方劑歌訣則反映了劉河間在批判繼承基礎上,對前賢經典的整理與應用。

總而言之,《劉河間傷寒醫鑑》透過馬宗素的筆觸,系統地呈現了劉河間獨特的傷寒學說。其核心思想在於將傷寒病性歸結為「熱」,並在此基礎上重新詮釋了六經辨證、脈證分析和方藥應用。他批判了當時醫學界對傷寒的一些誤解與誤治,提出了以清熱瀉火為主的治療原則,並創制了如雙解散、三一承氣等代表性方劑。本書不僅是對劉河間學術思想的忠實記錄與整理,更是金元時期醫學創新與爭鳴的歷史見證。馬宗素的編纂使得劉河間深奧的理論得以系統化、條理化,並力圖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對於推廣和傳播劉河間的學術思想起到了關鍵作用。其「火熱論」的思想對後世溫病學派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劉河間傷寒醫鑑》成為中醫學史上研究傷寒及溫病學說不可或缺的經典著作之一。


傷寒醫鑑 (1)

傷寒醫鑑 (2)

傷寒醫鑑 (3)

傷寒醫鑑 (4)

論脈證

論六經傳受

論汗下

論陽厥極深

論濕熱發黃

論不得眠

論嘔吐

論濕熱下利

論霍亂

論好用寒藥

論小兒瘡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