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傷寒醫鑑》~ 論六經傳受
論六經傳受
1. 論六經傳受
《活人書》:太陰、少陰、厥陰,皆屬陰證也。少陰者,腎也,厥陰者,肝也,太陰者,脾也。何謂太陰?太陰者,脾之經,主胸膈䐜脹。何謂少陰?少陰者,腎之經,主脈微細,主心煩欲寐。或自利而渴者,何也?謂中病時,腠理寒,便入陰經,不經三陽也。蓋寒入於太陽則發熱而惡寒,入於少陰,只惡寒而不發熱也。
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稍厥或中寒下利,即甘草乾姜,大段重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何謂厥陰?厥陰者,肝之經也,厥陰之為主,主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陰毒,其證四肢逆冷,腹臍築痛,身如被杖,脈沉疾,或吐或利。當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復而大汗矣。
白話文:
《活人書》:太陰、少陰、厥陰都是屬於陰症的。少陰是腎,厥陰是肝,太陰是脾。什麼是太陰?太陰是脾的經絡,主導胸膈脹滿。什麼是少陰?少陰是腎的經絡,主導脈搏細微,主導心煩欲睡。或者自己拉肚子又口渴,是什麼原因?那是因為生病時,皮膚腠理受寒,寒邪便進入陰經,不經過三陽經。因為寒邪進入太陽經就會發熱惡寒,進入少陰經只會惡寒而不發熱。
三陰中寒,症狀輕微的可以服用理中湯,稍微有厥逆或中寒腹瀉,就服用甘草 乾薑,病情嚴重的就服用四逆湯,沒有脈搏的就服用通脈四逆湯。什麼是厥陰?厥陰是肝的經絡,厥陰主導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會吐出蛔蟲,腹瀉不止。如果陰氣過盛,陽氣急劇衰竭,就會變成陰毒,症狀是四肢逆冷,腹臍脹痛,全身像被棍棒打過,脈搏沉細而急,或者嘔吐或者腹瀉。這時應緊急灸臍下,服用辛熱的藥物,讓陽氣恢復並出汗。
守真曰:人之傷寒,則為病熱,古今一同,通謂之傷寒病。前三日,巨陽、陽明、少陽受之,熱在於表,汗之則愈,後三日,太陰、少陰、厥陰受之,熱傳於裡,下之則愈。六經傳受,由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證。古聖訓陰陽為表裡,惟仲景深得其義。厥後朱肱《活人書》,特失仲景本義,將陰陽二字釋作寒熱。
此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矣。《素問·熱論》云,黃帝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白話文:
守真氏說:人的傷寒會導致發熱,古今一樣,總稱為傷寒病。在前三天,巨陽、陽明、少陽會受到影響,熱症在體表,用發汗的方法可以痊癒;後三天,太陰、少陰、厥陰會受到影響,熱症傳入體內,用下藥的方法可以痊癒。六經的傳受,由表及裡,都是熱症,並無陰寒的症狀。古聖賢認為陰陽就是表裡的關係,只有張仲景深刻理解這個道理。後來朱肱的《活人書》,誤解了張仲景的原意,將「陰陽」二字解釋為「寒熱」。
這種差錯就像一粒沙子和千里之外的距離,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素問·熱論》中提到,黃帝問道:熱病,都是傷寒的一種類型,有的可以痊癒,有的會死亡,死亡都在六七天之間,痊癒則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我不知道其中的解答,希望能夠聽聞其原因。岐伯回答說:巨陽是所有陽性器官中的主要器官,它的脈絡連接著風府,因此是所有陽性器官的主導。人如果被寒邪侵襲,就會產生熱症,即使熱症很嚴重,也不會死亡。但如果兩次受到寒邪的侵襲而患病,那麼就不可避免地會死亡。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小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矣。
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
白話文:
皇帝說:我想聽聽具體的表現。岐伯說:傷寒的第一天,巨陽經受寒,所以頭和頸部疼痛,腰和脊柱僵硬。第二天,陽明經受寒,陽明經主肌肉,其經絡通過鼻孔,連接到眼睛,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第三天,少陽經受寒,少陽經主膽,其經絡沿著脅部,連接到耳朵,所以胸脅疼痛,耳朵聽力下降。三陽經都受到了寒邪侵襲,但寒邪還沒有深入內臟,所以只需要發汗就可以治癒。第四天,太陰經受寒,太陰經的經絡分佈在胃中,連接到咽喉,所以腹部脹滿,咽喉乾燥。
第五天,少陰經受寒,少陰經的經絡貫穿腎臟,連接到肺,繫於舌根,所以口乾舌燥,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寒,厥陰經的經絡沿著陰部,連接到肝臟,所以煩悶脹滿,小腹收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了病,營氣和衛氣運行不暢,五臟不能協調運作,就會死亡。
如果沒有同時受到寒邪侵襲,那麼:第七天,巨陽經的病邪衰退,頭痛有所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的病邪衰退,發熱有所減輕;第九天,少陽經的病邪衰退,耳聾有所好轉;第十天,太陰經的病邪衰退,腹脹如故,開始有食慾;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邪衰退,口渴消失,脹滿減輕,舌乾消失,開始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邪衰退,小腹鬆弛微墜,大量氣體排出,病情基本康復。皇帝說:如何治療?岐伯說:治療時,各通其臟腑經絡,病邪就會逐漸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