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傷寒醫鑑》~ 論濕熱發黃
論濕熱發黃
1. 論濕熱發黃
《活人書》云: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此名中濕。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留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內中濕也。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又云:以寒濕在表不解,為不可下也,可以朮附湯主之。守真云:發黃者,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而體發黃也。
或言寒濕相搏而發黃者,色及苔膏也。本傷寒失下,或誤汗之、溫之、灸之、熨之,或服銀粉、巴豆大毒熱藥下之,反以亡液,損其陰氣,邪熱轉甚,或下太早,熱入不成結胸,但發黃者,或失於寒涼調治,或熱勢本惡,雖按法治之,而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或下後熱不退,皆為發黃也。大抵本因熱鬱極甚者,留飲不散,濕熱相搏,而以朮附湯主之,誤矣。
白話文:
《活人書》上說:全身疼痛,發燒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暢快的人,這是濕邪侵入身體的證狀。風雨襲擊虛弱的人,山川濕氣蒸發,容易導致人濕邪入體。濕氣停留在關節,會讓人身體煩痛,脈象沉緩,這是體內有濕邪的表現。主要症狀是全身疼痛,發燒身黃,小便不利。又說:寒濕在表未得到解除,就不可下瀉,可以使用朮附湯來治療。守真說:發黃的人,是陽明經裡面的熱氣極盛,導致口渴、煩熱、熱氣鬱積,飲水不散,濕熱相互作用,導致身體發黃。
有人說,寒濕相搏而發黃的,是面色發黃,舌苔厚膩。原本是傷寒,沒有進行瀉下治療,或者錯誤地用了出汗、溫補、艾灸、熱敷的方法,或者服用銀粉、巴豆等大毒熱藥來瀉下,反而導致津液耗損,陰氣受損,邪熱更加嚴重。或者瀉下太早,熱氣進入體內沒有形成結胸,只是發黃。或者在治療中失去了寒涼調治,或者熱勢本來就嚴重,即使按照方法治療,也不能減輕熱勢,或者瀉下後熱氣不退,都會導致發黃。總的來說,本來是熱鬱極盛的,飲水不散,濕熱相搏,而使用朮附湯治療,是錯誤的。
《素問·平人氣象論》云:食已如飢者,胃疸,則是胃熱也。熱則消穀,食已如飢。目黃者,陽怫於上,熱積胸中,陽氣燔上,故目黃也。《素問·通評虛實論》云:足之三陽,從頭至足,然久厥逆而不下,以致怫積於上焦,故為黃疸。
白話文: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
吃飽了卻像飢餓一樣,胃部發黃,這就是胃熱。熱就會消耗穀物,所以吃飽了還是像飢餓一樣。眼睛發黃,是因為陽氣鬱結在上,熱氣積聚在胸中,陽氣向上燃燒,所以眼睛才會發黃。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
足部的三陽經脈,從頭部到腳部,如果長期不通暢,逆流不上,就會導致陽氣鬱積在上焦,因此才會造成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