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拾錦
《醫方拾錦》作為清朝醫學家田綿淮的著作,是一部薈萃眾方、內容廣泛的醫學典籍。此書共分兩卷,根據概括介紹,其中收錄了多達一千五百餘首方劑,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醫學各主要領域,展現了清代中醫臨床經驗與方劑應用的豐富積累。書中對每個方劑的闡述,從藥物組成、功效主治,到具體用法,均力求詳盡,並輔以臨床醫案,這使得該書不僅是方劑的彙編,更具備一定的臨床指導價值。其作為重要的中醫藥典籍地位,以及對後世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所提供的參考,可見一斑。
從書名「醫方拾錦」本身,便可窺見作者或編者的匠心與此書的性質。卷首的「序」對此有深入的闡釋。序言由「同治癸酉一陽月陽日」的「云岩莫知之」撰寫,並由「大梁王風年」敬書,標明了此一版本的成書時間點(同治癸酉即西元1873年),屬於清代晚期。序中開宗明義指出,「醫方拾錦者,寒勁子游藝所輯也。」這說明了此書的編成乃是出自「寒勁子游藝」之手,他在此書中扮演的是「輯」的角色,即搜集、整理與編輯。雖然書的作者署名為田綿淮,但從序言來看,此版本應是後人(寒勁子游藝)對田綿淮醫學成果的輯錄與呈現。這種師承或資料整理關係,在中醫古籍流傳中並非罕見。
序言接著解釋了「拾」與「錦」的含義。「拾」字在此意為「東取」,但更深一層,是「或因散失,或因拋棄,芥布星羅,世多翫忽,揉而集之,盡歸有用,是以謂之拾也。」這表明寒勁子在編輯此書時,特別著眼於那些可能散佚、容易被忽略、如同散落芥草般的方劑,將它們搜集起來,使其重歸實用價值。這種「拾遺補缺」的工作,是對方劑資源的珍視與再利用。而「錦」則象徵著「華物」,即美好、有花樣、令人悅目的事物。序中以詩詞之「豔者」擬比織錦,詞章之「珮者」比作錦繡,進而論證醫方中那些「豔珮者」,亦即精華、有效、值得採錄的方劑,完全可以用「錦」來命名。因此,「醫方拾錦」這個書名,形象地傳達了此書的性質——它是一部從廣泛、甚至是被忽略的醫方中,精心挑選、彙集而成的精品集。
序言高度肯定了輯者寒勁子的工作,稱其「根府歧黃,博及百家,正訂無訛,蒐羅幽隱,勿能得此。收拾之便,綿方之精者,收是集也。」這讚揚了寒勁子深諳醫學本源(歧黃),廣泛涉獵各家學說,能夠對龐雜的醫方進行訂正錯誤,搜羅那些深藏不露、不易獲得的方劑,並且專門收錄了「綿方之精」,即田綿淮所傳醫方中的精華部分。這再次印證了此書與田綿淮醫方的淵源。更值得注意的是,序言提到了輯者「簡練揣摩。未求有功,先求無過可知矣。」這句醫家格言「未求有功,先求有過」極為重要,它揭示了編者在選方時所遵循的嚴謹原則,即在追求療效之前,首先確保方劑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這體現了作為醫書編纂者的慎重態度,也暗示書中所收錄的方劑,儘管來源廣泛,但在入選時是經過篩選和考量的。序言末尾提及了陳氏的《拾遺》和馮氏的《錦囊》,這表明在清代存在著類似的方劑彙編類醫書,而《醫方拾錦》與這些著作在體例或命名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同屬從前人或廣泛來源中輯錄實用方劑的傳統。
除了序言對書名的解釋和編纂原則的揭示,書中收錄的方劑內容是其核心價值所在。雖然概括介紹提及涵蓋內、外、婦、兒等多科,並列舉了四物湯、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大黃蟅蟲丸、牛黃清心丸等五首著名的、涵蓋補益、活血、清熱開竅等功效的經典方劑,暗示書中包含了重要的內科方。然而,提供的具體章節內容卻集中於「頭方」、「面方」、「耳方」等涉及頭面五官及皮膚毛髮的篇章。這顯示了《醫方拾錦》在某些特定領域的方劑搜羅上非常細緻,尤其關注與日常生活、容貌儀表及常見外部疾患相關的實用方劑。
以「頭方」為例,其中收錄的方劑針對的病症包括頭皮屑、脫髮不生、髮少、髮黃、髮短、髮亂、髮槁不潤澤、髮長黑、髮好落、少年白髮、烏鬚、拔白生黑、長鬚及眉毛不生等。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但往往在正規醫書中較少作為專門篇章詳細討論。《醫方拾錦》將這些看似「小問題」的方劑集中起來,顯示了其貼近民間需求、關注實際療效的特點。方劑的組成也多為常見藥物或生活用品,如胡桃肉、側柏葉、亂髮、青果、生薑、黑芝麻、枸杞子等,有些甚至包含了一些帶有民間經驗色彩的療法,如羊尿燒灰、陳醋煮黑豆汁染髮、東行棗根蒸汗敷髮、蝌蚪搗泥塗鬚等。這些方劑的用法也相對簡單,多為搗敷、煎油、浸泡、塗擦、洗滌或內服藥丸等,操作簡便,易於應用。
「面方」篇章同樣體現了這種實用性和廣泛性,收錄了治療面黑、面部光華(美容)、凍裂、渣鼻、黯點、雀斑、汗斑、紅斑、面痣、白駁、皴裂、皺裂、凍瘡、抓破面皮留疤、瘢痕、刺瘊、肉瘊、肉瘤等各種面部問題的方劑。其中不乏一些流傳較廣、具有美容功效的方劑,如梨花散、桃花散、八寶芙蓉散、玉光散等,其成分多含有白芷、白及、白附子、白殭蠶等具有美白潤膚作用的藥物,並加入豆麵、皂角等清潔成分,以及珍珠、玉屑等珍貴藥材,顯示了清代對面部護理和治療的重視及所用的豐富手段。同時,也包含了一些針對具體病變(如痣、疣、瘤)的方劑,甚至是一些看似奇特的療法(如鷹尿白和人精塗瘢痕,馬齒莧洗瘢痕等)。這再次凸顯了此書彙集各種來源方劑的特點,既有正規醫藥的成分,也可能包含了一些民間驗方或經驗療法。
「耳方」則聚焦於耳部疾病,特別是外耳道異物和聽力問題。除了治療耳聾的傳統方法(如用貓兒眼珍珠塞耳)和改善聽力的日常保健(如綠豆皮填枕),更多篇幅用於處理各種異物入耳的情況,包括水銀、飛蛾、螞蟻、蚰蜒、蜈蚣、蛆蟲及其他惡蟲。針對不同的異物,書中提供了多種應對方法,如醬油灌耳、擊銅器、穿山甲末水調灌、香油作煎餅枕臥、蔥葉化地龍水滴耳、生薑汁或韭汁滴耳、杏仁汁滴耳、桃葉枕臥、鮮雞冠血滴入、好醋滴耳、貓尿滴耳等。這些方法有些是利用異物對特定物質的反應(如趨光性、趨味性或刺激性),有些是通過毒殺或排出異物,其多樣性和針對性,反映了當時在處理這類急症時所累積的經驗,許多方法簡便易行,可能就是從民間或基層醫療中收集而來。
綜合來看,《醫方拾錦》是一部內容龐雜而實用的方劑集。雖然它收錄了如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等中醫的基石方劑,顯示其具有傳統醫學的廣闊視野,但從提供的部分章節來看,其特色似乎更體現在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頭面五官及皮膚相關問題的廣泛關注和細緻入微的方劑搜羅上。書中的方劑來源多樣,既包含正規醫藥的經典組方或變通,也可能吸收了大量民間驗方和實用療法。方劑組成多樣,既有常見草藥,也包含動物藥、礦物藥乃至一些生活用品。其製備和應用方法往往簡便易行,使得這些方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序言中提到的「拾」與「錦」的概念,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此書的價值。它並非一部創立理論體系或闡發深奧病機的醫學巨著,而更像是一本將散落各處、易被忽視但卻行之有效的實用方劑「撿拾」起來,彙編成一本內容豐富、如同「錦」般多彩的參考手冊。這種編纂風格,使得《醫方拾錦》成為研究清代醫學實踐、民間醫學、以及特定病種(如皮膚、五官科)治療方法的重要文獻。它不僅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豐富的處方選擇,也為後人了解當時人們如何應對日常健康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尤其是在基層醫療條件下,書中許多方劑的簡易性和可及性,使其具有廣泛應用的潛力。同時,書中收錄的一些具有時代或地域色彩的方劑,也為醫學史研究提供了具體資料,幫助我們描繪清代醫學實踐的多元面貌。總而言之,《醫方拾錦》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發掘的寶貴醫學文獻,它以其豐富的方劑收藏和實用的內容,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