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崑崙證驗

《修崑崙證驗》一書,乃清代天休子於道光丙午年(1846年)所著,非僅是一部傳統醫學著作,更是一本闡述透過特定功法達致健康與長生的修煉實錄。書中結合了作者自身的實踐體驗,提出了一套以「揉」為核心的養生與療病體系,旨在為尋求身心健康、乃至更高層次修煉的人們提供具體指引。本書內容涵蓋從基礎的調養身心到深邃的內在觀照,尤以其獨創的「揉積」理論及詳細手法為特色。以下將綜合書中序、小引、揉積論及綜概等篇章,深入分析此書的要旨與價值。

探討《修崑崙證驗》,必須先將其置於中國傳統養生與修煉的廣闊背景下。從《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基礎,到《莊子》論述養神之道,再到歷代道家、醫家關於導引、吐納、存思的諸多著述,中華文化對如何維護生命健康、追求長生久視的探索源遠流長。天休子此書,顯然繼承了這一傳統,並試圖在其中開闢一條更為直觀、易行的途徑。書中小引中引述「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易經》之懲忿窒欲、《素問》之「無形無患」等,都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對經典養生思想的認同。然而,作者也指出傳統醫藥的局限,特別是對於深層次病根的無力。他認為許多醫家僅能「治病去其八九」,對於「病至於不治」或「肓上膏下,藥力不到」者束手無策。這正是他提出「揉」法的重要動機:提供一種可以「去病之根」,甚至使人「翻然可不死」、「從此可長生」的方法。序中錫山侯桐對此法的推崇,稱其「運其心中之矩,垂為肘後之方」,「易於反掌,功歷歷其堪稽」,也突顯了其簡便與實效性,認為此法「可利天下」且「無濡首剝膚之害」。

《修崑崙證驗》的核心理論之一,便是將眾多疾病甚至衰老的根本原因歸結於「積」。在《揉積論》中,天休子詳盡闡述了「積」的形成:人體皮里膜內本應由津液滋潤,然氣血因感傷停滯,津液便凝結為涎沫,形成「積」。此「積」潛滋暗長,消耗人體氣血,使得「積有餘而人反不足,賓奪主食矣」。他以銅鐵生鏽為喻,強調「積之非揉不消」,並將內在的「積」比作外在難治的癭瘤,說明其頑固性及傳統內服藥力的難達。他認為,無論內外病症,癭瘤或體內積塊,其本質皆是「氣血凝結之積」。這一觀點雖然與現代醫學的病理學不盡相同,但在傳統中醫氣血津液理論框架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針對病因的解釋。作者甚至從外在體形變化(皮緊、面鼓、項粗等)和內在症狀(麻木、癱瘓、噎嗝等)來描述「積」的不同階段和表現,直至晚年因「積」塞滿空隙而「生意隔絕」。面對這種深層次的「積」,天休子提出了獨特的解決之道:「揉」法。他堅信,「凡百病症,皆以氣血為主,通則無積,不通則積」,而「揉之」正是疏通經絡氣血、消解「積」的有效途徑。他甚至認為,「揉之為法,有益無損,且可窒病之源,拔病之根」,是一種「思患預防之道」,優於臨渴掘井的醫藥。書中也提及「曬」法,與「揉」法並列為「既不借人之力,又不費己之財」,人人可為的自療自養之方。這體現了作者鼓勵人們掌握自己健康命運的理念,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儘自己之心,竭自己之力」。

書中最具體、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便是對「揉」法的闡述,特別是《綜概》篇中關於揉按特定穴位及部位的描述。雖然本書的整體介紹中提供了七個修煉步驟(調息、導引、內觀、守一、凝神、入定、出定),這些步驟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修煉體系,但從實際文本內容來看,天休子似乎將大部分篇幅和心得放在了作為基礎或核心療法的「揉」上,並將其視為達到更高層次狀態的關鍵。他特別強調了揉按面部及頭頸部的重要性。從《黃庭經》的「尺宅寸田」(面部、眉間、心、臍下丹田)到孫思邈的「修崑崙」(喻指頭部)、「雙手揩摩常在面」,作者將古人的智慧與自己的實踐相結合,認為面部與頭部是氣血匯聚的關鍵區域。其中,他尤其著重於「夾車」與「顴」兩處的揉按。「夾車」被描述為「耳門下之鉤骨」,是「十二經血脈上下匯走,屈曲交互,易致壅積」之地,易生「積」。他強調「非靠顴與夾車,不能著力揉也」。通過揉按此處,可以「吊動」附著於項骨之旁、停滯於肩背脅肋腰胯腿腳的積,使其消散。揉按過程中的身體感受被詳細描述:初揉時因經絡淤閉、夾車骨淤積而難見功,但持續努力後會感到「氣滿充溢」、「各處似有開裂,豁然貫通」,甚至夾車骨自身也會「或開或合、忽長忽短」。書中甚至列舉了揉按夾車和顴時積塊可能遵循的具體消散路徑(如自腦後下行、由夾車上出再下行、由下胲左右交、串上唇、吊動太陽經、足少陽經等等),這些描述充滿了作者個人的體驗色彩,雖非標準解剖學或經絡學描述,卻是修煉者內在感受的真實記錄。「積」被描述為「長短一大根」、「形如帶」,揉按可使其「碎去」。揉法的實施需要「潛心耐性,逐漸推動」,且其順逆上下需要「見景生情,神領意會,不專心致知則不得」,這顯示了揉法並非機械操作,而是結合了意念引導與身體覺知的修煉過程。此外,揉按百會、眉心、眼內外眥等處也被提及,用以「通氣血,免致生積」,說明揉法既可用於消積,也可用於預防。儘管文本的《綜概》部分未能完全展現手三陰經等的揉法細節,但已確立了以揉按頭面部樞紐、疏通全身氣血、消解深層積滯為核心的實踐體系。作者認為,通過揉法清除身體內的積滯,「則肓上膏下無滯,病自不生」,為進一步的修煉奠定堅實的身體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揉積論》和《綜概》篇的重心明顯落在通過「揉」法處理身體的「積」,以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但書的整體介紹中提到的更高層次的修煉目標——「意識與天地合一」、「修煉成仙」,以及調息、導引、內觀、守一、凝神、入定、出定等步驟,提示我們這本書並非僅限於物理層面的療癒。揉法的疏通氣血、淨化身體,可視為為更深層次的內在修煉打下基礎。當身體的淤積被清除,氣機運行暢通無阻時,意識才能更容易達到集中、純粹的狀態(守一、凝神),進而進入與天地相合的冥想境界(入定)。從這個角度看,《修崑崙證驗》提供了一條從有形的身體入手,通過具體的揉按實踐,逐步提升至無形的心靈境界,最終追求天人合一、長生久視的修煉路徑。作者在小引中提到「贊天地之化育」,更是將個人的身體修煉提升到了與自然、宇宙法則相契合的層次,遠超單純的醫療範疇。因此,《修崑崙證驗》是一部融養生、療病與修煉於一體的綜合性著作,其「揉積」法是其獨特的切入點和核心技術。

綜合來看,《修崑崙證驗》作為清代一部關於修煉實證的著作,其價值不容忽視。它跳脫了傳統醫案方藥的框架,提出了一個以「積」為核心病因、以「揉」為主要療癒手段的獨特體系。作者天休子基於自身經驗,以直白且充滿個人體感的語言描述了揉法的具體操作與效果,為後人研究和實踐這一特定修煉方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其強調自力更生、「人人能為,時時可行」的理念,使得養生祛病不再是少數醫者或高人的專利,而是普羅大眾通過勤勉實踐即可獲益的途徑。這種強調「證驗」、鼓勵親身嘗試的精神,使得書中內容顯得真實可信。儘管書中對於某些理論或實踐的描述可能帶有時代和個人局限性,例如對「積」的界定、某些部位的描述方式等,也存在未能完全展開的內容(如手三陰等),但其對實踐體驗的重視、對病根的獨特視角,以及提供的具體操作手法,對於研究中國傳統養生術、非藥物療法的發展,以及清代民間修煉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一本鼓勵讀者親身實踐、從身體感受中體悟氣血變化與健康狀態的「證驗」之書,正如序言所言,「效昭昭而可案;易於反掌,功歷歷其堪稽」。

總而言之,《修崑崙證驗》是一部融合了傳統養生智慧與個人實證經驗的清代著作。它以「揉」法為核心,提出了消解體內「積」、疏通氣血、恢復健康的具體途徑,並將這一身體層面的實踐與更高層次的內在修煉目標相聯結。對於有志於通過自我實踐來改善健康、探索生命潛能的讀者而言,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獨特且具體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習與親身嘗試。


小引

揉積論

綜概 (1)

綜概 (2)

綜概 (3)

綜概 (4)

綜概 (5)

綜概 (6)

綜概 (7)

綜概 (8)

曬說

跋 (1)

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