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痰核」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核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多發於兒童,以痰核為主症,伴有發熱、咳嗽、氣喘等症狀。痰核的形成原因,主要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肺主肅降,脾主運化,腎主水液代謝,若三臟功能失調,則會導致痰液代謝障礙,痰液聚集成核,形成痰核。

痰核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痰核:痰核多位於頸部、胸部、腹部等處,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質地堅硬,表面光滑,可活動。
  2. 發熱:痰核患者常常伴有發熱,多為低熱,但也有高熱者。
  3. 咳嗽:痰核患者常常伴有咳嗽,咳嗽多為乾咳,痰少而粘稠。
  4. 氣喘:痰核患者常常伴有氣喘,氣喘多為陣發性,發作時呼吸急促,呼之不止。
  5. 其他:痰核患者還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狀。

痰核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有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

痰核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2.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4. 定期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痰核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只要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治癒。但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可能會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發現有痰核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原南陽曰:「又瘰癧亦為勞形,蓋合病者,同為死證也。此亦係瘀血之因,雖不與勞併病,亦有死者。馬刀瘡亦有名馬刀挾癭者,因其根盤似馬刀故。瘰癧之形狀,耳下及頸項處,累累歷歷凝結於皮膚之內。此凝結物與俗名痰核者同,無底淺根。此非因痰之故,皆由瘀血結於絡中,小柴胡加石膏湯有神驗。」

二陳湯

  • 1.《醫學正傳》:「丹溪曰:大凡結核在項在臂在身,如腫毒不紅不痛不作膿者,多是痰注不散,名曰痰核,用二陳湯加酒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煎服。
  • 2.《雜病廣要》:「凡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按:此丹溪說)。或耳後項門有痰核,以殭蠶、酒大黃、青黛、牛膽南星各等分,煉蜜為丸含化。頸項下結生痰核,以二陳湯加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栝蔞仁主之。臂生痰核作痛,以二陳湯加連翹、防風、川芎、皂角刺、蒼朮主之。(《原病集》)
  • 3.《丹溪治法心要》:「治大人、小兒,或在項上,或在頸,在脛,在臂。如腫毒者,多在皮裡膜外,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藥散結。在頭項,殭蠶、炒大黃、酒浸青黛、膽星為末,蜜丸噙化。在頦頰下生痰核,二陳湯加連翹、防風、川芎、皂角刺、酒芩、蒼朮、殭蠶。
  • 4.《金匱鉤玄》:「頸頰下生痰核,二陳湯加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
  • 5.《本草新編》:「夏枯草,味苦,氣溫。曰寒者,誤。入肺、脾、心三經。專散痰核鼠瘡,尤通心氣,頭目之火可祛,胸膈之痞可降。世人棄而不收,誰知為藥籠中必需之物乎。夫肺氣為邪所壅,則清肅之令不行,而痰即結於胸膈之間而不得散。倘早用夏枯草,同二陳湯煎服,何至痰核之生。

陽和湯

  • 1.《古方彙精》:「(治一切陰疽色白。不起發。勢將內陷者。飲之立救。並寒凝痰核。根深難潰。與犀黃丸。(見前五號)間服。取效。)
  • 2.《驗方新編》:「陽和湯:治乳岩、失榮、石疽、惡核、痰核、瘰癧、流柱、橫痃,並治一切色白平塌陰疽等症。此為陰疽聖藥。萬應萬靈,從無一失,珍之寶之。熟地一兩,真鹿角膠三錢,上肉桂、甘草各一錢,炮薑、麻黃各五分,水煎服。服後再飲好酒數杯,謹戒房事,服至病愈為止。無論冬、夏皆宜,不可妄行增減。

海帶丸

  • 1.《醫學入門》:「痰核潤便含化丹,或海帶丸以內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