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癇症」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癇症
癇症是中醫古代疾病之一,又稱為癲癇、羊角風。其主要症狀為反覆發作的抽搐、意識障礙等。
癇症的病因
癇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先天稟賦不足:先天稟賦不足,導致肝腎精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脈,則可引起癇症。
- 後天感受外邪:外邪侵襲人體,導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則可引起癇症。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導致肝氣鬱結,肝陽上亢,則可引起癇症。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常,則可引起癇症。
- 勞倦過度:勞倦過度,導致氣血耗損,筋脈失養,則可引起癇症。
癇症的證候
癇症的證候主要有以下幾種:
- 抽搐:抽搐是癇症最主要的症狀,可表現為全身性抽搐,也可表現為局部性抽搐。
- 意識障礙:意識障礙是癇症常見的症狀,可表現為意識模糊、昏迷、譫妄等。
- 其他症狀:癇症患者還可出現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失眠、多夢、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尿頻等症狀。
癇症的治療
癇症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選用不同的中藥治療。常用的中藥有天麻、鉤藤、白礬、羚羊角、朱砂、珍珠等。
癇症的預防
癇症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熬夜、飲酒、吸菸等。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暴飲暴食。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癇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和護理。患者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同時注意日常保健,避免發作。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十全大補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年十四歲,用心過度,飲食失節,患喜笑不休,脈洪大而虛,面色赤而或白,余用補中益氣湯而愈。次秋科舉,飲食勞倦,前症復作,或兼譫語,脈洪大,按之微細如無,用人參一兩,薑、棗煎服稍定,又三劑而愈。又勞役用心,自汗作渴,煩躁似癇症,先用當歸補血湯,二劑頓安,又十全大補湯而尋愈。」
理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汪(徽州,三十五歲),仲景云:厥陰病氣上撞心,明示木中風火上行,都因血少陰虛,以癇症痰火有餘,大謬。」
導赤散
當歸補血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年十四歲,用心過度,飲食失節,患喜笑不休,脈洪大而虛,面色赤而或白,余用補中益氣湯而愈。次秋科舉,飲食勞倦,前症復作,或兼譫語,脈洪大,按之微細如無,用人參一兩,薑、棗煎服稍定,又三劑而愈。又勞役用心,自汗作渴,煩躁似癇症,先用當歸補血湯,二劑頓安,又十全大補湯而尋愈。」
天王補心丹
- 1.《救傷秘旨》:「歸尾,澤蘭,紅花,赤芍,廣皮,銀花,續斷,牛膝,木瓜,威靈仙,烏藥,丹皮,傷重者原方治之。輕者不醫。病有五種。傷入心經,癡呆發癇症,不省人事,治法於原穴內灸三壯,後在百會穴內灸三壯,先以原方服數劑,後以天王補心丹服之即好。入肝經膽經者,遍身虛黃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