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伏梁」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伏梁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多發於夏秋季節,主要症狀為頭痛、目眩、耳鳴、腰膝酸軟、四肢無力等。
伏梁的病因主要與外感風熱、內傷勞倦、肝腎不足等因素有關。外感風熱,可導致風熱之邪侵襲人體,阻遏經絡,出現頭痛、目眩、耳鳴等症狀;內傷勞倦,可導致氣血虧虛,肝腎不足,出現腰膝酸軟、四肢無力等症狀;肝腎不足,可導致精血虧虛,筋骨失養,出現腰膝酸軟、四肢無力等症狀。
伏梁的治療,以疏風清熱、養肝補腎為主。可選用白虎湯、天麻鉤藤飲、六味地黃丸等中藥治療。
伏梁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 在夏秋季節,注意防暑降溫,避免受涼。
伏梁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仍然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陷胸湯
- 1.《保命歌括》:「在上焦胸臆之間而為痞滿刺痛、伏梁等症,本方合小陷胸湯加木香。」
二陳湯
十補丸
- 1.《是齋百一選方》:「大治小腸寒疝,膀胱伏梁,奔純,痃氣等疾,亦治婦人育腸氣。泗州楊介吉老方。附子一兩,用防風一兩,銼如黑豆大,鹽四兩,黑豆一合炒附子裂,去諸藥,只用附子去皮臍。」
- 2.《濟陽綱目》:「_十補丸_,治小腸寒疝,膀胱伏梁奔豚,痃氣等證。」
大七氣湯
- 1.《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心積起臍下。直至心。大如臂。腹熱咽乾。心煩甚。則吐血。名曰伏梁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半夏各半錢。脾積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飢減飽見。腹滿吐泄足腫肉消。久則四肢不收。名曰痞氣。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
- 2.《醫碥》:「心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心經氣鬱血滯所致。)久不已令人煩心,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半夏,兼吞伏梁丸。」
- 3.《醫辨》:「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腹熱,咽乾,甚則吐血,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半夏各半錢,兼吞伏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