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口甘」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口甘是一種中醫症狀,指口中發甜,但並非吃了甜食所致。口甘多由脾胃虛弱、濕熱內蘊、痰熱上擾等原因引起。

脾胃虛弱

脾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脾胃虛弱,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導致體內濕氣和熱氣堆積,從而出現口甘的症狀。

濕熱內蘊

濕熱內蘊是指體內濕氣和熱氣過多,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從而出現口甘的症狀。濕熱內蘊多由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

痰熱上擾

痰熱上擾是指痰液和熱氣上擾到咽喉,導致口中發甜。痰熱上擾多由外感風熱、內生痰熱等因素引起。

口甘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為主。常用的中藥有白朮、茯苓、山藥、澤瀉、黃連、黃芩、甘草等。

口甘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膩、甜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醫學原理》:「如脾熱而口甘者,宜三黃丸、平胃散之類。

補中益氣湯

  • 1.《錢氏小兒直訣》:「一小兒唾黃水,或口甘,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愈後停乳食,服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吐黃水,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清其胃火而愈。後因停食,服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養其中氣而痊。

瀉黃散

  • 1.《醫學傳心錄》:「口者,脾之外候也。脾火上行,則口內生瘡,瀉黃散治之。黃連、乾薑為末敷之。有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從治之。心熱則口苦,瀉心湯治之。脾熱則口甘,瀉黃散治之。肺熱則口辣,瀉白散治之。腎熱則口鹹,滋腎丸治之。肝膽實熱則口酸而苦,宜柴胡、龍膽草、青皮、黃芩之類。
  • 2.《一見能醫》:「心熱則口苦,瀉心湯;脾熱則口甘,瀉黃散;肺熱則口辣,瀉白散;腎熱則口咸,滋腎丸;肝熱則口酸,瀉青丸。肝膽同熱,則口酸而苦,柴胡、黃芩、青皮、膽草之類,胃虛熱則口淡,補中益氣湯。口唇乾燥,破裂生瘡者,用橄欖燒存性,豬膽敷調,口氣臭者,用香薷湯飲之。
  • 3.《雜病源流犀燭》:「_瀉黃散_,〔口甘〕,山梔(一錢半),藿香,甘草(各一錢),石膏(八分),防風(六分)
  • 4.《錢氏小兒直訣》:「一小兒唾黃水,或口甘,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愈後停乳食,服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