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乳蛾」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乳蛾,又稱乳疳,是一種發生在嬰幼兒口腔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口腔內有白色或黃色的小點,伴有疼痛、流口水等症狀。中醫認為,乳蛾多由脾胃虛弱、乳汁不潔、外感風熱等因素引起,其主要證候為:
- 口腔內有白色或黃色的小點,伴有疼痛、流口水等症狀。
- 舌苔白厚,脈細弱。
治療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給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中藥治療。此外,還要注意飲食調理,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並保持口腔清潔。
乳蛾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如發燒、扁桃體炎等。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乳蛾的症狀時,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荊防敗毒散
苦酒湯
- 1.《張聿青醫案》:「其非少陰熾熱,而由寒熱雜沓為瘡者,方書所謂乳蛾之類,苦酒湯主之。其寒犯腎中之痛,則又有半夏散及湯之方。後賢詳其證狀,謂猝然而起,不紅不腫,但覺大痛異常,暴喑無音,脈多弦緊,或數疾無倫,此大寒犯腎也,用麻附細辛湯。然此症百不得一,姑備其法而已。」
吹喉散
通關散
- 1.《奇方類編》:「治乳蛾並喉內一切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