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燥澀精湯

潤燥澀精湯

RUN ZAO SE J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證因方論集要》卷二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腎經 20%
脾經 12%
肺經 8%
胃經 8%
膽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潤燥澀精湯」的組成中,包含熟地黃是因為熟地黃具有滋補腎陰的作用。熟地黃能夠有效滋養腎陰,改善由腎陰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和精力不足。其主要作用是滋補腎陰,幫助方劑改善腎虛症狀。熟地黃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腎陰虛的改善更為顯著。

中藥方劑「潤燥澀精湯」的組成中,包含白芍是因為白芍具有養血調經的作用。白芍能夠改善由血虛引起的經期不調和腹痛,對於提升方劑的療效有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作用是養血調經,幫助方劑改善月經相關問題。白芍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血虛症狀的改善更加顯著。

中藥方劑「潤燥澀精湯」的組成中,包含菟蕬子是因為菟蕬子具有補腎固精的作用。菟蕬子能夠增強腎功能,改善由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和精力不足。其主要作用是補腎固精,幫助方劑提升腎功能。菟蕬子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腎虛症狀的改善更為顯著。

中藥方劑「潤燥澀精湯」的組成中,包含龍骨是因為龍骨具有安神鎮靜的作用。龍骨能夠有效緩解焦慮和失眠,對於提升方劑的安神效果有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作用是安神鎮靜,幫助方劑穩定情緒。龍骨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於安神方面效果更為顯著。

潤燥澀精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潤燥: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益氣補虛的功效。其能補脾益氣,生津止渴,潤肺止咳,適用於燥邪傷肺、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口乾、咽痛等症狀。
  2. 固精止遺: 山藥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具有補腎固精的作用。對於腎氣虛弱、遺精、滑精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因此,潤燥澀精湯中加入山藥,既能滋陰潤燥,又能固精止遺,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潤燥澀精湯」的組成中,包含麥門冬是因為麥門冬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麥門冬能夠有效滋養肺陰,改善由肺陰虛引起的乾燥和咳嗽。其主要作用是滋陰潤燥,幫助方劑改善乾燥症狀。麥門冬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肺陰虛的改善更為顯著。

中藥方劑「潤燥澀精湯」的組成中,包含天竹黃是因為天竹黃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天竹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痰熱,改善由痰熱引起的乾燥症狀。其主要作用是清熱化痰,幫助方劑改善乾燥相關問題。天竹黃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痰熱引起的症狀效果更為顯著。

中藥方劑「潤燥澀精湯」的組成中,包含龜版膠是因為龜版膠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龜版膠能夠有效滋養身體陰液,改善由陰虛引起的乾燥症狀。其主要作用是滋陰潤燥,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龜版膠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陰虛症狀的改善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燥澁精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遺精伴隨陰虛燥熱之證,其症狀特點如下:

  1. 遺精:腎精不固,相火妄動,擾動精室。
  2. 不時懸饑(頻繁飢餓感):陰虛內熱,胃中虛火灼擾,兼脾陰不足。
  3. 畏聞人聲、煩躁昏倦:陰血虧虛,心失所養,虛陽上浮,致心神不寧、易驚倦怠。
  4. 溺時作痛:陰虛生熱,下灼膀胱,氣化不利,類似「淋證」之輕症。

綜合而言,此證機轉為 「腎陰虧虛,肝血不足,相火偏亢」,兼涉心脾陰傷,呈現虛性燥熱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滋陰潤燥、固澀止遺」為核心,配伍層次分明:

  1. 滋補腎陰,填精益髓

    • 熟地:補腎陰、填精血,為君藥,奠定滋養基礎。
    • 龜板膠: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助熟地補陰之力,兼清虛火。
  2. 養肝斂陰,柔潤熄火

    • 白芍(炒):養肝血、斂陰氣,平抑肝陽,緩解煩躁。
    • 麥冬:潤肺胃之陰,清心除煩,協調上焦燥熱。
  3. 健脾固精,益氣養陰

    • 山藥:補脾陰而益腎,固澀精關,助後天養先天。
    • 菟絲子:平補肝腎,益精縮尿,溫而不燥,佐助固攝。
  4. 澀精安神,鎮潛浮陽

    • 龍骨:收斂固澀,鎮心安神,定志除怯(針對畏聞人聲)。
    • 天竹(疑為「天冬」或「玉竹」之誤):若為天冬,則強滋陰降火;若為玉竹,則偏潤燥生津,兼緩溺痛。

全方配伍特點

  • 滋陰與固澀並用:補益真陰以治本,收澀精關以治標。
  • 肝脾腎同調:熟地、龜板主腎;白芍顧肝;山藥、麥冬養脾肺,形成「金水相生」之勢。
  • 清潤潛鎮兼施:麥冬、天竹潤燥,龍骨潛陽,適用於虛性亢奮之證。

推論治療原理
通過滋養陰血、平息虛火,使「陰平陽秘」;輔以固澀之品,調節精關開闔。尤其針對陰虛內熱所致的遺精與神經失調(如驚怯、煩躁),展現中醫「補瀉結合」的辨證思維。

:若方中「天竹」為誤載,代以「天冬」則增降火之力,用「玉竹」則側重生津潤燥,可依臨床見證調整。

傳統服藥法


熟地、白芍(炒)、菟絲子、龍骨、山藥、麥冬、天竹、龜板膠。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補腎、澀精止遺的功效,適合於腎精不足、精關不固所致的遺精、早泄等症。
  • 本方中熟地黃、白芍、菟蕬子、龍骨、山藥、麥門冬、天竹黃、龜版膠等中藥均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腎精不足、精關不固的症狀。
  • 本方中熟地黃、白芍、菟蕬子、龍骨、山藥、麥門冬、天竹黃、龜版膠等中藥均具有固精止遺的功效,可有效改善遺精、早泄等症狀。
  •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陰補腎、澀精止遺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虛火上炎、口乾舌燥等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燥澀精湯, 出處:《證因方論集要》卷二。 組成:熟地、白芍(炒)、菟絲子、龍骨、山藥、麥冬、天竹、龜闆膠。 主治:遺精,不時懸饑,畏聞人聲,煩躁昏倦,溺時作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