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對於[唾沫膏]中的象皮成分,象皮在古代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滋陰補腎、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出血等症狀。然而,由於大象已被列為保護動物,現代已不再使用象皮作為藥材。
唾沫膏方劑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蘇木味甘、酸,性涼,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唾沫膏常用於治療口腔潰瘍、牙齦炎等症狀,而蘇木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炎症,有利於傷口癒合。
二、涼血解毒:蘇木亦具涼血解毒之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口腔潰瘍,蘇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加速傷口修復。
綜上所述,蘇木在唾沫膏中可發揮活血化瘀、涼血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口腔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唾沫膏方劑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唾沫膏常用於治療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症,而紅花的活血化瘀功效可有效緩解局部炎症,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紅花還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促進唾液分泌,改善口腔黏膜的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唾沫膏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唾沫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木石金刃磕傷,皮破血出;及諸瘡不斂,百蟲所螫」,顯見其用途集中於外傷與瘡瘍。其功效可歸納為:
- 斂瘡生肌:針對皮破不斂、久瘡難癒,透過象皮等血肉有情之品促進創面癒合。
- 活血止血:蘇木、紅花能化瘀通絡,既防血滯成瘀,又可止血定痛。
- 解毒護瘡:蟲螫與金創易挾毒邪,象皮與黃明膠具黏斂之性,可隔絕外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析
君藥:真象皮(8兩)
- 象皮性甘鹼,專主「斂瘡收口」,古籍載其「黏合皮肉如故」,取其膠質黏附之力以封固創面,兼能止血。現代研究亦顯示其膠原成分可刺激組織修復。
臣藥:蘇木屑(4兩)、紅花(4兩)
- 蘇木「行血祛瘀,消腫定痛」,紅花「活血通絡,散瘀止痛」,二者相伍,能疏通傷處瘀血,防止血滯妨礙新生。此為「祛瘀生新」之理,契合中醫「瘀去則肌生」的傷科治療邏輯。
佐藥:黃明膠(4兩)
- 以膠質賦形,固化藥液成膏,且黃明膠本身具滋陰潤燥、黏合瘡口之效,與象皮協同增強「黏斂」作用。
製劑原理與外用機轉
- 煎煮濃縮:象皮、蘇木、紅花以水煎熬,提取有效成分,使膠質溶出;濾滓後加黃明膠,形成膠體溶液,塗布後乾燥成膜。
- 口腔津潤貼敷:以口津(唾液)濕潤藥貼,唾液含澱粉酶等成分,或可軟化藥膜、助溶有效物質,同時唾液在中醫理論中屬「津液」,能濡潤局部,輔助藥力透達。
此方設計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
- 先以活血藥(蘇木、紅花)清理瘀滯,
- 續用象皮、黃明膠修復缺損,層次分明,符合「去腐-生肌」的瘡瘍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真象皮8兩(切片),蘇木屑4兩,粒紅花4兩。用新汲水5大碗,同入砂鍋熬至象皮糜爛,瀝去滓,再下黃明膠4兩,上火融化;俟凝定,排筆蘸刷厚棉紙上,每料可刷50-60張,涼乾。臨用剪取,口津潤濕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使用。
- 本方含有蘇木,蘇木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不宜過量使用。
- 本方不宜用於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唾沫膏,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真象皮8兩(切片),蘇木屑4兩,粒紅花4兩。 主治:木石金刃磕傷,皮破血出;及諸瘡不斂,百蟲所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