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火既濟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藥效: 麻油性溫潤,具有活血通絡、潤燥止痛之效,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水火既濟膏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麻油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輔助藥物更有效地消腫止痛。
- 潤滑藥性: 麻油可使膏藥質地更柔軟,便於塗抹,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並能延緩膏藥的乾燥,使藥效更持久。
水火既濟膏方中,加入「象皮」一味藥材,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象皮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對於水火灼傷所致的紅腫熱痛,以及外傷所致的瘀血腫痛,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生肌止痛: 象皮能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水火灼傷後,傷口難以癒合,甚至出現潰爛的情況,象皮能有效促進傷口組織再生,達到生肌止痛的效果。
因此,在水火既濟膏方中加入象皮,可有效治療水火灼傷所致的紅腫熱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
水火既濟膏中添加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水火既濟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紅花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 調和氣血: 水火既濟膏的藥性偏於溫燥,紅花的加入可起到一定的清熱涼血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有利於調和氣血,避免出現上火等副作用。
水火既濟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止血: 血餘炭為血竭之炭,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之效。水火既濟膏主治火毒熾盛,灼傷燙傷,血熱妄行,創口難癒。血餘炭能清熱涼血,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同時止血生肌,促進創口癒合。
- 活血化瘀消腫: 血餘炭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火毒傷及深層組織,導致瘀血腫痛者,血餘炭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水火既濟膏中加入血餘炭,能有效清熱涼血,止血生肌,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灼傷燙傷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水火既濟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瘿瘤、爛瘡,跌打損傷,風痛」,其適用範圍主要為外科與傷科病症:
- 瘿瘤:指頸部腫塊(如甲状腺腫),多與氣滯痰凝血瘀相關。
- 爛瘡:久潰不癒之瘡瘍,多因氣血虧虛或濕毒蘊結。
- 跌打損傷:外傷所致瘀血腫痛,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風痛:風邪入侵經絡之關節疼痛或肌肉痠痛,需祛風通絡。
綜合而言,此膏方以「拔毒生肌、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核心功效,適用於外傷及慢性瘡瘍等局部病變。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麻油與紅丹(膏方基底)
- 麻油:潤膚、解毒,作為賦形劑可軟堅潤燥。
- 紅丹(鉛丹):辛微寒,拔毒生肌、收斂瘡口,與麻油熬製成傳統「黑膏藥」基底,具黏附滲透之效。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組
- 象皮:止血斂瘡,促進創面癒合,多用於潰瘍。
- 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針對跌打損傷。
- 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消腫生肌,加強止痛效果。
- 五銖錢(古錢幣):可能取其金屬成分(銅、錫)收斂瘡毒,或象徵「金剋木」以鎮痛(中醫取象比類思維)。
3. 祛風通絡、拔毒散結組
- 大蓖麻:辛熱有毒,可拔毒排膿、消腫止痛,外用治瘰癧瘡瘍。
- 蟢蛛(蜘蛛):古代用作祛風解毒,治瘡腫、風痛(如《本草綱目》載其「主口呞、脫疽」)。
- 頭髮(血餘炭):止血散瘀,輔助生肌收口。
- 麝香:辛香走竄,穿透力強,引藥透達病所,開通經絡壅滯。
4. 兒茶:收斂生肌、清濕熱,助潰瘍癒合。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 「水火既濟」 之名,隱喻「陰陽調和」之意。
- 「水」:麻油潤澤、紅丹收斂,代表陰性柔潤。
- 「火」:辛熱之大蓖麻、麝香等,代表陽性溫通。
二者相合,共奏 「清熱解毒而不寒凝,活血散瘀而不燥烈」 之效,適用於兼具「瘀、毒、虛」的複雜外科病症。
治療原理推論
- 瘿瘤爛瘡:紅丹、象皮拔毒生肌;麝香、蜘蛛散結通絡。
- 跌打損傷:紅花、乳沒活血止痛;血餘炭散瘀止血。
- 風痛:麝香、蜘蛛祛風透絡,蓖麻溫通消腫。
此方通過外用膏藥形式,直接作用於患處,結合「毒性藥物(如蓖麻、鉛丹)」與「香竄藥物(如麝香)」之力,突破皮膚屏障,達到局部治療目的,體現中醫外科「以毒攻毒」「通絡透達」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麻油20兩,象皮3錢,紅花3錢5分,大蓖麻20粒(去殼),五銖錢2個,蟢蛛6個,頭髮(洗淨)大把,紅丹8兩。
同入鍋內,用槐枝攪熬,一滾取起,連鍋放水缸內,頓一時再熬,如此數十次熬,至滴水成珠為度,離火入乳香、沒藥、兒茶、麝香各末4分。
攪勻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火既濟膏,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麻油20兩,象皮3錢,紅花3錢5分,大蓖麻20粒(去殼),五铢錢2個,蟢蛛6個,頭發(洗淨)大把,紅丹8兩。 主治:癭瘤、爛瘡,跌打損傷,風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