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破靈丹方劑中包含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破靈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閉痛經等症,而紅花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 紅花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破靈丹中的其他藥材如川芎、當歸等也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與紅花配合使用,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破靈丹方劑中包含蘇木,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蘇木性味苦、甘、涼,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破靈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蘇木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二、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蘇木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破靈丹中常加入一些熱性藥物,如生薑、川芎等,而蘇木的清熱解毒功效可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溫燥,同時亦可緩解熱毒引起的疼痛及出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破靈丹主治「婦人身弱,血少水乾,胎衣不下,瘀于小腹者」,其核心病機為氣血虛弱兼瘀血阻滯。
- 「身弱,血少水乾」:指產婦素體氣血不足,陰液虧損,導致胞宮失潤,胎衣(胎盤)與子宮黏連難下。
- 「瘀于小腹」:因氣虛無力推動,殘留胎衣或敗血瘀積小腹,阻礙氣血運行,甚則引發疼痛、出血不止等症。
此方專為虛中夾瘀之證而設,尤其適用於產後胎衣滯留,屬「虛瘀並存」者,以輕劑活血化瘀,兼顧體虛之弊。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析
紅花(5分):
- 性味辛溫,入心、肝經,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 輕用(5分約1.5克)取其「輕消緩散」之性,避免耗血傷正,適合體弱夾瘀者。
- 《本草綱目》載其「活血潤燥,止痛散腫」,尤善治產後血暈、胎衣不下。
蘇木(5分):
- 性味甘鹹平,入心、肝、脾經,行血破瘀,消腫止痛。
- 與紅花相須為用,增強活血之力;其性偏降,能引瘀血下行,尤宜小腹瘀阻。
- 《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善通經脈,散瘀血而無峻烈之弊」。
無灰酒煎服:
- 無灰酒(純米酒不摻石灰)性溫通行,能宣導藥勢,增強活血化瘀之效。
- 酒煎法取其「溫通血脈」之功,助藥物直達病所,化解胞宮瘀滯。
2. 配伍邏輯
- 活血不傷正:
紅花、蘇木均為活血輕劑,分量極輕(總重約3克),符合「虛瘀同治」原則,避免過破傷陰。 - 血水同治:
蘇木兼能利水,《本草備要》稱其「活血兼能散津」,契合「血少水乾」病機,通瘀而不耗陰。 - 酒引藥力:
無灰酒為載體,既溫通血脈,又防紅花、蘇木寒涼之偏(雖二者性平溫,酒煎更增溫性)。
3.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輕靈活血,針對產後體虛瘀阻之證:
- 活血化瘀:紅花、蘇木協同消散小腹瘀血,鬆解胎衣黏連。
- 通潤並行:化瘀兼顧津液(蘇木之潤),緩解「水乾」之弊。
- 酒助藥效:溫通胞脈,促進子宮收縮與殘留物排出。
三、辨證關鍵與禁忌提示
- 適用特徵:產後胎衣不下,小腹硬痛拒按,惡露紫暗不暢,舌黯有瘀斑,脈細澀。
- 禁用徵兆:原文強調「若面色青黃,指甲紅色」不可輕用,因此等表現屬肝鬱血虛或陰虛內熱,恐活血更傷陰血。
四、總結
破靈丹以微劑活血見長,體現古人「輕可去實」之智,針對虛弱之體瘀阻胞宮,以溫和化瘀為法,酒引藥力助效。然須嚴格辨證,虛瘀比重失衡者(如陰血大虧)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紅花5分,蘇木5分。
無灰酒煎服。
若面色青黃,指甲紅色,其子久生,不可輕用破靈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破靈丹, 出處:《寧坤秘籍》卷上。 組成:紅花5分,蘇木5分。 主治:婦人身弱,血少水乾,胎衣不下,瘀於小腹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