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附散

JIAO F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椒附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椒附散以散寒止痛為主要功效,而附子可溫腎陽,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寒邪所致的疼痛。
  2. 扶正祛邪: 附子可補益心腎陽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椒附散除了散寒止痛外,也兼具扶正祛邪之效,附子的加入可增強整體療效,使疾病更快痊癒。

主治功效


椒附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椒附散主要用於治療因腎氣上攻所致的項背強痛,其病症特點為頸項僵硬疼痛,連及背部,以致轉側不利,甚至無法轉動。

治療原理分析:

  1. 腎氣上逆: 多篇文獻皆明確指出,本方針對的是「腎氣上攻」所致的病症。中醫認為腎主一身之陽,腎陽虛衰,或陰寒內盛,皆可導致腎氣不循常道,反而向上逆行。這種逆行的腎氣,阻滯經絡,導致項背部的氣血運行不暢,產生疼痛僵硬。
  2. 經絡阻滯: 文獻中提及「曹溪穴」與「泥丸宮」,前者即風府穴,後者指頭頂百會穴,明確指出腎氣上攻,是自腰部夾脊上行,應至頭頂百會穴,若腎氣逆行至頸項風府穴處而不得通達,則會導致項背強痛。這種描述突顯了經絡阻滯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
  3. 附子溫陽散寒: 附子為本方主藥,其性味辛熱,功能溫腎助陽,散寒止痛。《醫門法律》指出「腎藏真陽,陽盛則百骸溫暖,陽衰則一身沍寒。至陽微則地氣上逆者,其冷若冰」,明確說明本證為陽虛寒凝所致。附子可溫補腎陽,祛除寒邪,恢復腎氣的正常運行,從根本上解決病因。
  4. 川椒引經下行: 川椒辛熱,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許叔微認為,腎氣逆行至頸項不得通達,使用川椒「以引歸經則安矣」,說明川椒在本方中發揮了引經藥的作用,可以引導上逆的腎氣向下運行,解除經絡阻滯。同時,《普濟本事方》中提到「氣上達,椒下達」,亦體現了川椒引導氣機下行的作用。
  5. 生薑和麵粉的佐助:方中加入生薑,亦有溫散寒邪、調和營衛的功效。白麵則作為輔助,可能用於減緩辛熱藥物的刺激性,或幫助藥力均勻釋放。
  6. 鹽的調味引經: 方中佐以少許鹽,旨在引藥入腎經,加強溫陽散寒,引氣下行的作用。

總結:

椒附散治療項背強痛的主要原理是針對腎陽虛衰、寒邪內侵所導致的腎氣上逆、經絡阻滯。方中以附子溫陽散寒,為主藥;以川椒引經下行,為輔藥。通過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引導氣機等作用,使逆行的腎氣歸於正途,經絡暢通,從而達到緩解項背疼痛僵硬的目的。此方針對虛寒證,與其他針對風熱,濕盛,肝血虛,或外傷等引起的項背疼痛的治法明顯不同。

傳統服藥法


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白朮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下腹部痛身體容易出汗上腹胃脘痛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椒附散,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大附子1枚(6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 主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

椒附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白朮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寒疝。心腹痛如刺,不下飲食,自汗出,氣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