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湯

BIAN DO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扁豆湯以白扁豆為主要藥材,主要源於其健脾化濕、消暑止瀉的功效。

白扁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除濕、和中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其富含蛋白質、澱粉、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對脾胃虛弱、濕邪困脾、暑濕泄瀉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扁豆湯以白扁豆為主要藥材,可有效緩解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並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

扁豆湯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固精:沙苑子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固精、滋陰養血之效。扁豆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泄瀉等症狀,而腎虛常伴隨脾虛,因此加入沙苑子可以補腎固精,輔助脾胃運化,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健脾益氣:沙苑子亦能健脾益氣,對於脾虛導致的泄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與扁豆同用,可以加強健脾益氣效果,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扁豆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可對「扁豆湯」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1. 主要功效:

  • 解暑化濕: 《祖劑》、《雜病廣要》、《外臺秘要》、《方劑辭典》等皆提及「扁豆湯」用於治療霍亂吐痢,而霍亂常與暑濕相關,因此「扁豆湯」具有解暑化濕的功效。
  • 治療霍亂吐瀉: 多部古籍均將「扁豆湯」用於治療霍亂,尤其針對吐瀉症狀。
  • 清心脾腸熱,解口舌乾燥:《聖濟總錄》明確指出「扁豆湯」可用於治療口舌乾燥生瘡,其病機為心脾腸熱。

2. 治療原理分析:

  • 白扁豆: 作為方劑主藥,其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化濕、消暑解毒之功。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濕邪困阻脾胃,則氣機失調,容易出現吐瀉等症狀。白扁豆健脾化濕,可恢復脾胃運化功能,使濕邪得解,吐瀉自止。
  • 香薷葉: 古籍多與扁豆葉同用,香薷性味辛微溫,具有發汗解暑、化濕和中之功。可助白扁豆解暑化濕,並兼具止吐功效。
  • 木瓜: 《祖劑》、《雜病廣要》、《外臺秘要》、《方劑辭典》中均有記載使用木瓜,木瓜味酸性溫,可以舒筋活絡,化濕和胃,亦可輔助緩解霍亂吐瀉。
  • 乾薑: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可助陽化氣,用於脾胃虛寒之霍亂吐瀉。可見「扁豆湯」的組成並非只有清熱解暑,亦有溫中散寒之意。
  • 蒺藜子: 《聖濟總錄》記載的扁豆湯方,使用蒺藜子配白扁豆,蒺藜子疏肝解鬱,清熱明目,可以輔助清熱解毒,減輕心脾腸熱,對於口舌乾燥生瘡應有療效。

3. 古籍應用分析:

  • 不同版本的差異: 不同古籍對於「扁豆湯」的組成略有差異,如《聖濟總錄》使用的扁豆與蒺藜子,與其他古籍的扁豆、香薷、木瓜、乾薑稍有不同。推測可能是不同醫家在臨床運用中的經驗差異,或是不同證型的治療需要。
  • 組成的彈性: 從《串雅內外編》的記載可見,「扁豆湯」並非固定不變,可配合其他藥物,針對不同病症進行加減。此書提到「中暑香薷扁豆湯下」,可見香薷與扁豆同用為「扁豆湯」之基礎。
  • 霍亂的病機:《傷寒治例》提到霍亂的病機為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故出現上吐下瀉。使用「扁豆湯」的目的,應在於恢復中焦脾胃的氣機運化。
  • 同名異方:《外臺秘要》及《方劑辭典》皆言「廣濟療霍亂吐痢,扁豆湯方」,但兩者內文組成不同,可見古籍中常出現同名異方的狀況,使用時應注意區別。

總結:

「扁豆湯」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暑方,更兼顧脾胃運化,通過健脾化濕、溫中散寒,協同解暑止吐,達到治療霍亂吐瀉、心脾腸熱等目的。其組方靈活,可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應用。

傳統服藥法


扁豆(炒)2兩,蒺藜子(炒)2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服,每日3次,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口乾口渴上吐下瀉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扁豆湯, 出處:《外台》卷六引《廣濟方》。 組成:扁豆葉1升,香薷葉1升,木瓜1枚,乾薑1兩。 主治:霍亂吐痢。

扁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扁豆(炒)2兩,蒺藜子(炒)2兩。 主治:心脾腸熱,口舌乾燥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