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濡臟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解肌發表,升陽解表: 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發表、升陽解表的功效,可緩解表證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與濡臟湯中其他藥物共同起到疏風解表的作用。
- 生津止渴,潤燥通絡: 葛根還具有生津止渴、潤燥通絡的功效,可改善因津液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口渴、肢體麻木等症狀,與濡臟湯的滋陰潤燥、活血通絡功效相輔相成。
因此,葛根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解除表邪,更能滋養臟腑,促進氣血運行,使濡臟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濡臟湯中加入豬脂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燥滋陰: 豬脂膏性潤滑,入肺、脾、腎三經,能滋陰潤燥,緩解臟腑乾燥。濡臟湯主治燥熱傷津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不利、便祕等症狀,豬脂膏可有效滋潤腸道,促進津液生成,緩解燥熱。
- 補益虛損: 豬脂膏富含脂肪酸,具有補益氣血、溫陽補虛的作用。濡臟湯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症狀,豬脂膏可以起到補益氣血,增強體質的作用,輔助藥效。
總而言之,濡臟湯中加入豬脂膏,旨在潤燥滋陰,補益虛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濡臟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其瀉熱通便的功效。
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濡臟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盛傷津,津液虧損,導致腸燥便祕的病症。大黃在方中可以瀉去腸胃中的熱邪,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從而達到清熱通便、滋陰潤燥的效果。
此外,大黃還可以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促進其他藥物發揮效力,更好地治療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濡臟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雜病廣要》、《外臺秘要》、《千金翼方》、《備急千金要方》等古籍的記載,可對「濡臟湯」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進行如下分析:
主治功效:
濡臟湯主要用於治療因腸道燥結引起的便秘。其具體證候表現為:
- 大便不通: 大便閉塞不通,持續六至七日。
- 腹中有燥屎: 腸道內積聚乾燥堅硬的糞便。
- 寒熱煩迫: 病人出現寒熱往來、心煩不安等症狀。
- 短氣: 呼吸短促,氣息不足。
- 汗出: 伴隨出汗。
- 腹脹滿: 腹部脹滿不適。
- 大小便不通: 嚴重者可能出現大小便皆不通的狀況。
治療原理:
濡臟湯的組方精妙,體現了「潤燥通便」的治療思路。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葛根: 葛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因腸道燥熱引起的寒熱煩迫等症狀,並能補充體液,潤澤腸道,為通便創造條件。
- 豬脂膏: 豬脂膏具有潤燥滑腸、滋陰養血的作用,能滋潤腸道,軟化乾燥的糞便,使其易於排出。同時,豬脂膏亦可滋養陰血,緩解因陰虛血虧導致的便秘。
- 大黃: 大黃具有通便泄熱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瀉下腸道積熱,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此外,大黃的活血作用亦有助於改善腸道氣血循環。
此三藥合用,葛根生津潤燥,豬脂膏滋陰滑腸,大黃攻積導滯,三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潤燥、軟堅、通便的目的。故能有效治療因腸道燥結引起的便秘,並能緩解伴隨症狀,如寒熱煩迫、短氣汗出、腹脹等。
劑型與服法:
從古籍記載來看,濡臟湯的劑型主要是湯劑,並且強調要將葛根煎煮取汁後,再加入豬脂膏一同煎煮。服法上,強壯之人可一次頓服,虛弱之人可分兩次服用。
總結:
濡臟湯以葛根的生津潤燥、豬脂膏的滋陰滑腸、大黃的通便泄熱為組方原則,共同作用於腸道,達到潤燥軟堅、通便排濁的目的。其主治功效不僅限於單純的便秘,更側重於治療因腸道乾燥積熱導致的便秘,及其伴隨的寒熱煩迫、短氣汗出等全身症狀。此方劑体?了古代醫家對便秘病機的深刻理解和辯證施治的精湛技藝。
傳統服藥法
生葛根5兩(切,無生者用乾葛2兩),大黃半兩(銼,炒)。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濡臟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生葛根2升,豬膏2升,大黃1兩。 主治:大便不通6-7日,腹中有燥屎,寒熱煩迫,短氣,汗出,脹滿;亦治大小便不通。
濡臟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組成:生葛根5兩(切,無生者用乾葛2兩),大黃半兩(銼,炒)。 主治:婦人産後大小便不通6-7日,腹中有燥屎,寒熱煩悶,氣短汗出,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