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靈丸

仙靈丸

XIAN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1%
腎經 41%
膀胱經 17%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仙靈丸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的功效。仙靈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威靈仙的藥性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仙靈丸中其他藥物如獨活、羌活等也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威靈仙的加入可以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仙靈丸中添加川牛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腫脹,尤其適用於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
  2. 利水消腫,通利關節:川牛膝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改善水腫,並能通利關節,緩解關節疼痛。在仙靈丸中,川牛膝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腫止痛、活血通絡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仙靈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腳氣久不癒」,此處「腳氣」並非現代所稱的「維生素B1缺乏症」,而是中醫所稱的「腳氣病」,臨床表現包括下肢腫脹、疼痛、麻木、無力,甚至關節屈伸不利,多因風濕、寒濕或瘀血阻滯經絡所致。其病程遷延,久治不癒,提示病邪深入,氣血凝滯,故需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劑。

組成邏輯與功效分析

  1. 威靈仙(1分):辛散温通,擅長祛風濕、通經絡,為治療風濕痺痛的要藥,尤其對下肢痺痛效果顯著。
  2. 沒藥、乳香(各1分):活血化瘀、止痛生肌,二者相須為用,能消散經絡瘀滯,改善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腫脹。
  3. 玄胡索(1分):活血行氣止痛,尤擅治血瘀氣滯之痛證,增強沒藥、乳香之效。
  4. 黑牽牛(1分):瀉下逐水、通利二便,可導濕濁下行,緩解下肢腫脹。
  5. 破故紙(炒黃,1分):補腎陽、溫脾止瀉,兼能散寒濕,針對腎陽不足或寒濕久蘊的病機。
  6. 陳皮(用量原缺):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氣血運行,避免濕濁停滯。
  7. 巴豆(煨蒜製,1粒):巴豆峻下冷積,但經煨蒜處理後毒性降低,兼能溫通逐瘀,蒜本身亦有散寒消腫之效。

治療原理

全方以「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為主軸:

  • 攻逐瘀滯:沒藥、乳香、玄胡索直接針對久病瘀血;黑牽牛、巴豆通過瀉下導滯,間接減輕經絡壅塞。
  • 祛風除濕:威靈仙、陳皮、破故紙協同作用,散風濕、溫經散寒,尤其破故紙兼顧補腎,防久病及腎。
  • 通絡止痛:威靈仙、玄胡索、乳香等均具止痛之效,尤其威靈仙專走下肢,直達病所。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破故紙溫補腎陽,防諸藥攻伐太過;陳皮理氣健脾,護脾胃以防傷正。
  • 峻藥緩用:巴豆經蒜煨製,毒性減而保留溫通之性,黑牽牛量輕,瀉水而不傷正。
  • 酒糊丸助藥力:酒能行藥勢,增強活血通絡效果;五更(黎明)服藥,借陽氣升發之勢助藥力透達。

適用病機推測

此方適合「風濕瘀血膠結,兼腎陽不足」之證,見下肢腫痛麻木、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病程纏綿,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膩,脈沉澀。全方偏溫,若濕熱腳氣(紅腫熱痛)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威靈仙1分,沒藥1分,乳香1分,玄胡索1分,黑牽牛1分,破故紙(炒黃)1分,陳皮1分,巴豆(去殼,入蒜內,紙包慢火煨熟,去巴豆用蒜)1粒。
上為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五更初茶清送下。
方中陳皮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腳氣病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仙靈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 組成:威靈仙(洗淨,陰乾)半斤,牛膝(淨,去根,酒浸3日)半斤。 主治:腳氣久不癒。

仙靈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四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威靈仙1分,沒藥1分,乳香1分,玄胡索1分,黑牽牛1分,破故紙(炒黃)1分,陳皮1分,巴豆(去殼,入蒜內,紙包慢火煨熟,去巴豆用蒜)1粒。 主治:腰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