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雙殼滌球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砂仁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脾胃氣機運行,緩解胸悶腹痛等症狀。
- 化濕消積: 砂仁能燥濕化痰,消食積,對於因濕阻氣滯導致的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雙殼滌球湯中,砂仁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綜合協同作用,有效地解決患者的脾胃問題。
雙殼滌球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對於因氣滯痰阻所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枳殼能有效疏通氣機,促進消化功能。
2. 理氣降逆: 枳殼能理氣降逆,對於因氣逆上衝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狀,枳殼能起到抑製氣逆的作用,使氣機下降,恢復正常運行。
因此,雙殼滌球湯中加入枳殼,可以有效地疏通氣機,促進消化功能,並起到抑製氣逆的作用,對於治療相關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殼滌球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一切球風」。「球風」在傳統中醫典籍中較為罕見,推測可能爲局部皮膚或黏膜病變的一種古稱,或專指某類外形圓凸如球的風症(如風疹、濕瘡、陰囊濕癢等)。「滌」有洗滌、清除之意,結合其外用煎湯熱洗的用法,此方應針對以局部瘙癢、腫脹、滲出或糜爛爲主的表淺病症,藉由外治達到祛風除濕、理氣化濁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與特性
- 砂仁殼(砂仁之外殼):
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傳統用於行氣化濕、溫中醒脾。其殼質輕味淡,外洗時辛散之力較溫和,能透達肌表、疏散風濕,兼有理氣滯、消腫脹之效。 - 江枳殼(枳殼的一種):
性微寒味苦辛,歸肺脾大腸經,長於破氣消積、行痰除痞。外用以其辛散苦降之性,可疏通局部氣機鬱滯,改善血行,兼能燥濕收斂,緩解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爛。
- 砂仁殼(砂仁之外殼):
配伍邏輯
- 「雙殼」並用:
兩藥皆爲果殼類,質地輕浮,辛散走表,合用增強宣透皮膚之效。砂仁殼偏溫,枳殼微寒,寒溫相制,避免過燥或過涼,適用於風濕夾雜或寒熱不顯之證。 - 理氣爲核心:
中醫理論中,「氣行則濕化,氣滯則濕停」。此方以行氣藥為主,透過疏通局部氣機,促使風濕邪氣外透,改善瘙癢腫脹。氣機通暢後,津液輸布恢復,可減少滲出糜爛。
- 「雙殼」並用:
治療原理推測
- 祛風除濕:辛味藥能散風,苦味藥可燥濕,對於風濕蘊於肌表的「球風」,透過熱洗使藥力直達病所,緩解症狀。
- 疏通鬱滯:針對氣滯濕阻所致的局部腫脹(如陰囊濕腫),行氣藥能消散鬱結,促進腫脹消退。
- 溫通協同:熱洗本身可溫通經絡,加強藥物滲透,適合風濕偏寒或久病氣血不暢者。
三、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雖簡,然理法清晰,或可類推於現代醫學中的濕疹、接觸性皮炎、陰囊濕疹等屬氣滯濕阻型之外症。若見紅腫熱痛明顯(熱毒偏盛),需加清熱藥;若滲液多(濕重),可佐以燥濕收澀之品。
傳統服藥法
砂仁殼1兩,江枳殼1兩。
煎湯熱洗,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雙殼滌球湯,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砂仁殼1兩,江枳殼1兩。 主治:一切球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