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杞子湯

芡實杞子湯

QIAN SHI QI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3.2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心經 21%
脾經 17%
肝經 16%
肺經 11%
胃經 5%
膽經 3%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芡實杞子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芡實、杞子皆偏於補益肝腎,加入熟地黃可進一步增強補益血氣之力,適合於氣血不足、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
  2. 平衡藥性:芡實偏於健脾固腎,杞子偏於滋補肝腎,兩者皆性平,而熟地黃性溫,加入其中可平衡藥性,使藥效更趨平和,避免單一補益造成燥熱或寒涼的副作用。

芡實杞子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補益肝腎: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滋陰明目的功效。與芡實一同使用,可增強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效用,適合腎虛腰痠、頭昏目眩等症狀。

2. 滋陰養血:枸杞子還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搭配芡實,能更好地滋補肝腎、益精填髓,對女性的氣血調理也有一定幫助。

芡實杞子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滋補肝腎,改善視力模糊與腰膝酸軟等症狀。方中芡實味甘性平,能補脾固腎,止瀉;杞子則能滋補肝腎,明目。而石蓮子,即蓮子心,其性寒,味苦澀,具有清心安神、固精止帶之效。在芡實杞子湯中加入石蓮子,目的在於增強方劑的滋陰清熱能力,特別是針對因肝腎陰虛導致的心煩失眠、夢遺滑精等症。石蓮子與方中其他藥材相互配合,既可平衡整體方劑的溫涼屬性,又能提升治療效果,使該方成為一劑既能滋補又能清熱的綜合調理方。

「芡實杞子湯」中包含「芡實」,乃因其具有多重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首先,芡實為補脾固腎之要藥,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與杞子同為滋補肝腎之品,相得益彰。其次,芡實味甘性平,能健脾益氣,與杞子甘甜滋潤之性相合,可緩解因脾腎虛弱導致的腰膝痠軟、頭昏耳鳴等症狀。此外,芡實富含澱粉,能提供能量,有助於提升體質,配合杞子滋陰補血,更能提升方劑的整體功效。

芡實杞子湯為一常見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補肝腎、固精益氣,對於視力模糊、腰膝酸軟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其組成成分包括芡實、枸杞子、蓮鬚等。其中,蓮鬚即蓮花之雄蕊,性味甘、淡,歸心、腎經,能清心安神、固精止遺。在芡實杞子湯中加入蓮鬚,主要是取其清心火、安神定志之效,同時蓮鬚還能輔助固腎精,防止精液外洩,增強整體方劑的滋補效果。蓮鬚與芡實、枸杞子等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補腎、明目固精的目的,適用於肝腎不足所導致的各類虛損病症。此方劑因應不同個體狀況,用量與配伍可能會有所調整,使用時應遵醫囑。

芡實杞子湯為一常見的滋補肝腎、明目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了芡實、枸杞子以及牡蠣等多種藥材。牡蠣在此方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因為其富含鋅元素,而鋅對於維護視力健康、增強免疫力及促進傷口癒合均具有關鍵作用。在中醫理論中,牡蠣性微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固精止汗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等症狀。此外,牡蠣還能平肝熄風,對於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目赤等亦有輔助療效。因此,將牡蠣納入芡實杞子湯中,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滋補效果,更能針對肝腎功能的調節,達到養肝明目、強身健體的目的。

芡實杞子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腎,協同補益: 芡實、杞子皆具滋補腎氣之效,而茯苓則擅長健脾利濕,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將補腎的藥效更好地吸收利用,避免滋膩補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2. 和中利濕,平衡滋膩: 芡實、杞子性偏溫燥,易於滋膩,茯苓的利濕作用能有效調節藥性,避免過度滋補而影響脾胃功能,使補益更為平和,達到整體的協調平衡。

芡實杞子湯為一常見的滋補肝腎、明目安神之方,方中芡實、杞子為主藥,分別能補腎益精、滋養肝血,並兼有明目之效。而茯神,作為輔藥加入此方,其性甘、淡,微溫,歸心、脾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在芡實杞子湯中,茯神的作用主要在於調節水液代謝,防止補益過度導致的水濕內停,同時加強脾胃運化,使補而不滯,確保藥物精華能被充分吸收與利用。此外,茯神還具有安神之功,可增強整體方劑的安神效果,使人在服用後達到精神舒暢、睡眠改善的目的。因此,茯神在芡實杞子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補中有消」、「安神定志」的治療原則,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芡實杞子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精濁」。精濁一證,大抵指男性尿道時有濁液滲出,或小便混濁夾精,甚至淋瀝疼痛,多因腎虛不固、濕熱下注,或心腎不交所致。其病機或虛或實,或虛實夾雜,而本方側重於補益腎氣、固攝精關,兼清濕熱,適用於腎氣不固兼濕熱內擾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腎填精,固攝下焦

    • 熟地:滋腎陰,填精血,為補腎要藥,奠定固精基礎。
    • 淮山(炒):補脾益腎,炒用增強固澀之性,協助熟地補虛。
    • 杞子:補肝腎之陰,助熟地養精血,兼能明目。
    • 芡實、石蓮仁:均具健脾固腎、澀精止遺之效,尤擅治下焦不固之遺精、白濁。
  2. 清心降火,交通心腎

    • 蓮須:清心固腎,澀精止遺,針對心火偏亢、腎水不足之心腎不交。
    • 黃連(熱證加減):苦寒清熱,瀉心火以助腎氣封藏,適用於兼見煩熱、尿赤者。
  3. 利濕化濁,標本兼顧

    • 白茯苓、茯神: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導濕濁從小便而出,兼調心神。
    • 牡蠣(煅):斂陰潛陽,固澀止遺,煅後更增收澀之力。
    • 椿根、扁蓄(煎汁兌入):清熱利濕,專治下焦濕熱,助主方化解濁邪。
  4. 隨證加減,靈活調治

    • 寒證加益智仁:溫腎固精,適用於腰膝冷痛、小便清長之虛寒證。
    • 氣滯加烏藥:行氣散寒,疏通下焦氣機,改善脹滿不適。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補腎固攝為主軸,佐以清利濕熱,體現「補中寓瀉」之法。

  • 熟地、淮山、杞子補腎之虛,奠定根本;
  • 芡實、石蓮仁、蓮須、牡蠣收斂固澀,直接約束精關;
  • 茯苓、茯神、椿根、扁蓄祛濕清熱,化解已成之濁邪。
    諸藥協力,使腎氣充則精室自固,濕熱去則精道清寧,精濁自止。適用於腎虛不固為主,兼見小便微濁、神疲腰痠,或輕度濕熱徵象者。若濕熱熾盛,則需加重清利之品。

傳統服藥法


熟地3錢,淮山(炒)2錢,杞子1錢5分,石蓮仁(去心,杵)1錢5分,芡實(杵)1錢5分,蓮須1錢,牡蠣(煅)1錢,白茯苓1錢5分,茯神1錢。
如熱,加黃連6分;寒,加益智仁1錢5分;滯,加烏藥1錢5分。
水煎好,另以椿根、扁蓄煎汁入藥,再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芡實杞子湯是一道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疾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多痰尿中混挾精液

相同名稱方劑


芡實杞子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熟地3錢,淮山(炒)2錢,杞子1錢5分,石蓮仁(去心,杵)1錢5分,芡實(杵)1錢5分,蓮須1錢,牡蠣(煅)1錢,白茯苓1錢5分,茯神1錢。 主治:精濁。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