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理氣代茶飲中加入菊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功效。對於因風熱上攻導致的口乾舌燥、頭昏腦脹等症狀,菊花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不適。
二、 疏肝理氣: 菊花還兼具疏肝理氣之效。肝氣鬱結則易導致胸悶氣滯、心煩易怒等症狀,而菊花能疏解肝氣,使氣機通暢,改善上述不適。
因此,清熱理氣代茶飲中加入菊花,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疏肝理氣,達到整體療效。
清熱理氣代茶飲中加入桑葉,乃取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效。
桑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疏散風熱之功。對於因風熱上犯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等症狀,桑葉皆有緩解作用。此外,桑葉亦能清肝明目,對於眼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因此,清熱理氣代茶飲中加入桑葉,可發揮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功效,有助於改善因風熱所致的各種不適。
「清熱理氣代茶飲」方劑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對於熱邪內擾,神志昏迷,痰濁壅盛等症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 散風止痙,鎮驚安神:羚羊角能散風止痙,鎮驚安神,對於風熱內襲,神志不清,驚厥抽搐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在「清熱理氣代茶飲」方劑中加入「羚羊角」,可有效清熱解毒,豁痰開竅,散風止痙,鎮驚安神,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清熱理氣代茶飲」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能清肺熱,滋陰潤肺,對於因肺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咳嗽痰粘、心煩失眠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同時,麥門冬亦能養胃生津,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胸悶、胃脘脹滿等不適。
因此,在「清熱理氣代茶飲」中加入麥門冬,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潤肺、養陰生津功效,更全面地治療因肺熱氣滯引起的相關症狀。
清熱理氣代茶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脹: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氣消脹、寬胸散結的功效。對於因氣機鬱滯、肝氣犯脾引起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枳殼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不適。
- 清熱解毒:枳殼兼具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一些因熱毒蘊積導致的口苦咽乾、便祕、小便赤黃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枳殼在清熱理氣代茶飲中發揮着疏肝理氣、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多種病症,使飲用者達到清熱利氣、舒緩身心之效。
清熱理氣代茶飲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而導致的胸悶氣滯、口苦咽乾等症狀,澤瀉可以清熱利濕,通調水道,達到疏肝理氣的效果。
- 健脾利水: 澤瀉兼具健脾利水之效。脾虛濕盛導致的水腫、腹脹等症狀,澤瀉可以幫助健脾利濕,消腫止痛,進而改善氣機不利的情況。
因此,清熱理氣代茶飲加入澤瀉,可以起到清熱利濕、健脾利水、疏肝理氣的多重作用,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清熱理氣代茶飲」主治「目疾及脾胃不和」,其功效核心在於「清上焦之熱,理脾胃之氣」,反映出此方針對兩大病理環節:
- 上焦熱證:表現為目赤腫痛、頭暈目眩、口乾咽燥等,與肝肺熱盛相關。
- 脾胃氣滯:症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噯氣等,因中焦運化失調所致。
古代醫家認為「目為肝竅」,肝熱上攻可致目疾;而脾胃氣機壅滯則影響升降,二者常相互影響。此方結合清熱與理氣,既能平肝肺之熱,又能調和中焦,體現「上下同治」思路。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解析:
清熱透邪:
- 甘菊、霜桑葉:輕清上浮,善清肝肺之熱,兼明目止眩,為治目疾要藥。
- 羚羊角(註:原文「羚羊」應為羚羊角):性寒清肝火,解熱毒,協同菊、桑葉增強清上焦實熱之力。
- 鮮蘆根:甘寒生津,清肺胃熱而不傷陰,並防熱邪傷津。
理氣和中:
- 橘紅、炒枳殼:辛溫行氣,寬胸降逆,針對脾胃氣滯引起的脹滿、噯氣。橘紅化痰,枳殼下氣,二者合用以復中焦升降。
- 建曲、炒穀芽:消食導滯,助脾胃運化,尤其適用於食積或病後胃弱納呆。
配伍特點:
- 清上不忘調中:清熱藥多寒涼,易礙脾胃,故佐以理氣消食之品,防止寒涼傷胃。
- 輕靈透達:全方藥性偏輕,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尤其代茶飲形式,利於緩緩調治。
治療原理:
- 目疾機理:肝熱循經上擾,或肺熱移於目竅。方中羚羊角、菊、桑葉直接清瀉火熱;蘆根潤燥,防熱傷陰液。
- 脾胃不和機理:氣滯→食積→熱生。枳殼、橘紅調氣機,建曲、穀芽助消化,從根源阻斷氣鬱化熱之途。
綜論
此方以「清熱」與「理氣」為綱,上下並治,尤其適合「肝肺有熱兼脾胃氣滯」之複雜病機。其組成輕清,代茶飲形式更符合慢性病調理需求,體現中醫「治未病」思維,防熱邪深陷或氣滯日久化火。
傳統服藥法
甘菊3錢,霜桑葉3錢,橘紅1錢5分,鮮蘆根2枝(切碎),建曲2錢(炒),炒枳殼1錢5分,羚羊5分,炒谷芽3錢。
清上焦之熱,理脾胃之氣。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理氣代茶飲,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甘菊3錢,霜桑葉3錢,橘紅1錢5分,鮮蘆根2枝(切碎),建曲2錢(炒),炒枳殼1錢5分,羚羊5分,炒谷芽3錢。 主治:清上焦之熱,理脾胃之氣。主治:目疾及脾胃不和者。
清熱理氣代茶飲,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 清熱理氣代茶飲(《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組成:甘菊3錢,霜桑葉3錢,羚羊5分,帶心麥冬3錢,雲苓4錢,炒枳殼1錢5分,澤瀉1錢5分,炒谷芽3錢。主治:清熱理氣,清心利濕。 。 主治:清熱理氣,清心利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