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雌黃膏中含有雌黃,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雌黃性寒,味甘辛,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等功效。其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並能有效清除體內毒素,對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癬症等,都有不錯的療效。
因此,在雌黃膏的組成中,雌黃作為主要藥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效果。
雌黃膏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雌黃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腫痛,白蘞可以配合雌黃,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促進瘡瘍消退。
- 活血化瘀: 白蘞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雌黃膏中的雌黃有毒性,白蘞可以緩解雌黃的毒性,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瘡瘍消散。
因此,白蘞在雌黃膏中,既能增強清熱解毒效果,又能活血化瘀,緩解雌黃毒性,達到治療瘡瘍腫痛的目的。
雌黃膏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 毒性互補: 雄黃性熱毒,而雌黃性寒涼,兩者配伍,可互相抵消毒性,減少副作用。雄黃能散風解毒,而雌黃能清熱解毒,兩者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藥效增強: 雄黃和雌黃在治療皮膚病方面有協同作用。雄黃具有殺蟲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而雌黃則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兩者配合,可更有效地治療溼疹、瘡瘍等皮膚病。
雌黃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火歸源,拔毒生肌: 血餘炭性寒,能引火下行,將熱毒引導至局部,並加速組織修復。雌黃膏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血餘炭的加入能加強其拔毒生肌之效,加速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止痛止癢: 血餘炭亦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癢之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瘙癢等不適。雌黃膏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疹等皮膚病,血餘炭的加入能進一步提升其止痛止癢的效果,促進病竈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雌黃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專治「婦人妬乳生瘡」,即乳腺發炎或潰瘍性病變。古代認為此症與氣血瘀滯、熱毒壅結有關,臨床表現為乳房紅腫熱痛,甚則潰破流膿。本方外敷可解毒消腫、斂瘡生肌,針對熱毒蘊結之皮膚瘡瘍,尤適於乳腺局部化膿性病變。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雌黃(As₂S₃)與雄黃(As₄S₄)
- 二者皆為礦物藥,有毒但外用效佳。雌黃性溫,燥濕殺蟲;雄黃辛溫,解毒殺蟲。古代瘡瘍方中常見此二藥配伍,能抑菌消炎,對化膿性感染有直接抑制作用。
白蘞
- 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消腫生肌。其有效成分(如鞣質、黃酮)可收斂傷口,減輕炎症滲出,促進潰瘍癒合。與雌黃、雄黃同用,既能增強解毒之效,又能緩和礦物藥之燥烈。
漆頭蘆茹(即「藜蘆」或「蘆茹」之別稱)
- 辛寒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拔毒祛腐。《神農本草經》載其「主蝕惡肉」,推測用於瘡瘍壞死組織之清除,與雄黃協同破壞病灶環境。
亂髮(血餘炭)
- 煅炭後具止血消瘀、斂瘡生肌之效。含角蛋白及炭素,能吸附創面分泌物,形成保護層。本方以豬脂煎之,取其油潤特性,助藥力滲透。
豬脂基質
- 作為賦形劑,可軟化角質、滋潤皮膚,延緩藥物釋放。中醫認為「脂潤」能引藥深入,尤其適合乾裂或潰爛之瘡面。
配伍邏輯:
全方以礦物藥(雌黃、雄黃)為主攻毒,植物藥(白蘞、蘆茹)輔助清熱斂瘡,動物藥(亂髮)調和血分,豬脂緩釋藥性。其治療原理可能是通過:
- 直接抗菌:雄黃、雌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乳腺感染常見病原體有抑制效果。
- 促進組織修復:白蘞與血餘炭減少滲出,加速創面癒合。
- 物理性排膿:蘆茹「蝕惡肉」可能助壞死組織脫落,豬脂保持瘡面濕潤,避免過度乾燥。
此方體現中醫「解毒—生肌」並行的外治思路,針對乳腺瘡瘍之「熱毒壅盛—肉腐血瘀」病機,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雌黃1兩,白蘞1兩,雄黃1兩,漆頭蘆茹1兩,亂發1團(如雞子大)。
上共為末,以不中水豬脂2升,先煎亂發令盡,下諸藥再微火煎,候膏成,放凝。
塗瘡上,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雌黃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雌黃1兩,白蘞1兩,雄黃1兩,漆頭蘆茹1兩,亂發1團(如雞子大)。 主治:婦人妬乳生瘡。
雌黃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 組成:雌黃1兩(細研),黃連1兩半(去須),苦參1兩,礜石、(艹閭)茹1兩,莽草半兩,朱砂2分(細研)。 主治:頭上生瘡,及一切惡瘡,諸藥治不癒者。
雌黃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雌黃半兩(細研),黃連半兩(去須),蛇床子半兩,黃檗半兩(銼),蕪荑半兩,藜蘆半兩(去蘆頭),消石半兩,莽草半兩,苦參半兩(銼)松脂3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别研如膏)。 主治:小兒癬。不計乾濕,瘙癢不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