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穿山甲散的組成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穿山甲性味歸經: 穿山甲味鹹,性微寒,歸肺、胃經。其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治療乳癰、癤腫、瘰癧、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病症有顯著效果。
- 穿山甲散主治: 穿山甲散主要用於治療乳癰、癤腫等疾病,而穿山甲的通經活絡、消腫散結功效可以有效地疏通經絡,消散腫塊,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穿山甲散中包含穿山甲,是根據其藥性、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而配伍的。
穿山甲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穿山甲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瘡瘍、乳癰等疾病,天花粉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輔助穿山甲等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 利濕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濕消腫的作用,可通利水道,消散水腫。穿山甲散中加入天花粉,有助於疏通經絡,利濕消腫,促進創口癒合。
總而言之,天花粉在穿山甲散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穿山甲散中包含白芷,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可以有效緩解穿山甲散所針對的風寒頭疼、鼻塞流涕等症狀。
二、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作用,能幫助治療穿山甲散所針對的皮膚病、瘡瘍等病症,達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穿山甲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癰疽諸痛,未有頭者」,意指癰疽初起,局部腫痛但尚未化膿潰破之證。中醫認為,癰疽乃氣血瘀滯、熱毒壅結所致,此時需消腫散結、透膿排毒,以阻止病情惡化。此方通過活血通絡、清熱消腫,促使瘡毒外透,緩解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穿山甲(炒)
- 性味歸經:鹹,微寒;歸肝、胃經。
- 作用:穿山甲為蟲類藥,具極強穿透力,能活血散結、消腫排膿,《本草綱目》載其「通經絡,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為治療癰疽要藥。炒製後減其寒性,增溫通之效,助藥力直達病所,破除瘀滯。
天花粉
- 性味歸經:甘、微苦,寒;歸肺、胃經。
- 作用:清熱瀉火、生津潤燥,兼能解毒消腫。癰疽初起多伴熱毒熾盛,天花粉可清解熱毒,防止火邪傷陰;另能緩解穿山甲之燥性,協調藥性平衡。
白芷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經。
- 作用:辛散風濕、消腫止痛,為瘡家聖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其性上行,可引藥力至肌表,助穿山甲透邪外出,兼以溫通局部氣血,緩解疼痛。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活血透膿:穿山甲為君藥,直攻瘀結;白芷為佐,辛溫助其通散;天花粉為臣,清熱制約溫燥。
- 清熱解毒:天花粉與穿山甲寒溫相制,既散結又不助火毒。
- 酒調服:酒性辛熱,可行藥勢,增強活血通絡之效,助藥力速達病所。
此方簡潔而力專,針對癰疽初起「未成膿」之關鍵病機,以通散為主,輔以清熱,體現中醫「早期截斷」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穿山甲1兩(炒),天花粉2兩,白芷2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穿山甲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穿山甲1兩(炒),天花粉2兩,白芷2兩。 主治:癰疽諸痛,未有頭者。
穿山甲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穿山甲2兩(炙令焦黃),麝香1分(細研)。 主治:痔,肛邊生鼠乳,及成瘡,痛楚至甚。
穿山甲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穿山甲1兩,兒孩子頭發1兩(10歲以下者佳),乾漆1兩,紅蘭花子1兩,赤鯉魚鱗2兩,竈突墨2兩。 主治:産後惡血在腹中,痛不可忍。
穿山甲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穿山甲1兩(炙令黃色),榼藤子1兩(去殼,微炒),麒麟竭半兩,露蜂房半兩(微炙),猬皮1兩(炙令黃),麝香1分(研入)。 主治:婦人痔疾。
穿山甲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七。 組成:穿山甲2分(炒令黃色),牡丹半兩,肉桂半兩(去皺皮),鬼臼1兩(去毛),驢護乾1兩,蒲黃1兩,當歸1兩,蓮子1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桃膠3分,檳榔1分。 主治:婦人經脈不通,一月至三個月,腹內有氣塊,發來從脅下起衝心,此是鬼胎。
穿山甲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穿山甲2兩(炙令黃色),京三棱2兩(微炮,銼),木香1兩,檳榔1兩,桂心1兩,白朮3分,鬼箭羽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防葵3分,鱉甲1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當歸3分(銼,微炒)。 主治:婦人癥痞,及血氣凝滯,心腹妨痛,四肢羸瘦,時吐清水,不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