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芎通氣散
CHUAN XIONG TO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備急灸法》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1)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胃經 25%
心經 12%
膽經 12%
心包經 12%
肺經 12%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通氣散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通利二便: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在川芎通氣散中,它可以協助川芎、白芷等藥材疏風散熱,並幫助清除體內毒素,通利大小便,緩解因熱毒蘊結所致的鼻塞、頭痛、胸悶等症狀。
- 滋陰潤燥,輔助通竅: 天花粉兼具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鼻腔乾燥、鼻黏膜腫脹等問題,進一步促進鼻竅通暢。同時,它也協調川芎等藥材的辛溫之性,避免燥熱傷陰。
川芎通氣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川芎,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頭痛、頭昏、胸悶等症狀。
- 升陽舉陷: 川芎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能提振陽氣,改善氣虛下陷導致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在川芎通氣散中,川芎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升陽舉陷的作用,增強療效。
川芎通氣散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散結消腫: 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結消腫的功效。配合川芎、白芷等藥材,可有效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並消散瘀滯,達到通氣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痰止咳: 穿山甲亦具活血化瘀、消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痰濁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等症狀,穿山甲能有效化痰止咳,促進氣血流通,緩解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芎通氣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頭腦上癰腫」,即頭部瘡瘍癰疽之證,屬熱毒壅滯、氣血不通之病機。癰腫多因風熱邪毒上攻,或氣血瘀滯而發,局部可見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方中強調「通氣」之效,意在宣通氣血、散結消腫,使邪毒外透。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芎(不見火,為末)
- 性味辛溫,歸肝、膽經,為「血中氣藥」,善上行頭目,活血行氣。
- 針對頭部氣血壅滯,能散風邪、通血脈,助消腫止痛。古代強調「不見火」,可能為保留其辛散走竄之性,避免火製減弱藥效。
天花粉(洗淨,為末)
- 性甘微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解毒排膿。
- 用於癰腫瘡毒,能清解熱毒,潤燥化痰。此處取其未經炮製之生粉,保留清涼透散之力,助消癰散結。
川山甲(頭頂甲炒,為末)
- 即穿山甲鱗片,性咸微寒,歸肝、胃經,擅祛瘀通絡、消癰排膿。
- 炒製後減其寒性,增走竄之力,尤善透達病所,破血消癥。古人選「頭頂上甲」,或以為頭部之疾取象比類,引藥上行。
輔助用藥:瓜蔞與黃酒
- 瓜蔞(全果研細)清熱化痰、散結消腫,其子潤滑,助藥力透達;無灰黃酒溫通血脈,行藥勢而上行。
- 以酒調藥,增強活血通絡之效,符合「治上焦如羽」的輕揚宣透原則。
全方配伍特點
- 氣血同治:川芎行氣活血,穿山甲破瘀通絡,共解氣滯血瘀。
- 清散並用:天花粉清熱解毒,瓜蔞化痰散結,合以酒之辛散,使熱毒外透。
- 引經專攻:穿山甲「頭頂甲」與川芎上行之性,引藥直趨頭部病所。
此方體現「通氣散結」之旨,通過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通絡透膿,針對頭部癰腫之局部氣血壅滯與熱毒蘊結,標本兼顧。古人組方簡練,取其專攻之力,配合酒引,契合外癰治療「消、托、補」之「消法」階段。
傳統服藥法
天花粉(洗淨,為細末)、川芎(不見火,為細末)、川山甲(頭頂上甲,炒,為細末)各等分。
每服5錢,用瓜蔞1個,取子並肉研細,入無灰黃酒1碗,濾去滓,重湯煎熟,卻將此酒來調藥,食後稍空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川芎通氣散具有散結消腫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川芎通氣散, 出處:《備急灸法》。 組成:天花粉(洗淨,爲細末)、川芎(不見火,爲細末)、川山甲(頭頂上甲,炒,爲細末)各等分。 主治:頭腦上癰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