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花丸

大紅花丸

DA HONG HU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8%
胃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紅花丸中使用大黃,主要原因在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方中使用大黃,主要是針對患者的便祕症狀,通過其瀉下通便的功效,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改善便祕症狀,並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利於患者的整體康復。

「大紅花丸」中包含「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對於因血瘀導致的經絡不通、疼痛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2. 溫經散寒: 紅花亦能溫經散寒,對於寒凝血瘀、經脈不通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也有治療作用。

因此,在「大紅花丸」中加入紅花,可有效發揮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功效,達到治療血瘀、經絡不通等病症的目的。

大紅花丸中包含虻蟲,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虻蟲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破血逐瘀、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虻蟲,主要針對血瘀阻滯、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虻蟲能破除血瘀,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紅花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血積聚癥瘕,經絡注滯」**,屬中醫「血瘀證」範疇,專攻瘀血停積形成的包塊(癥瘕)、經絡氣血瘀阻之證。古代醫家運用此方於:

  1. 癥瘕積聚:婦人下腹硬塊,固定不移,按之疼痛,月經閉阻或淋漓不盡。
  2. 經絡瘀滯:氣血不通致經痛、產後惡露不絕、面色黯黑、舌質紫暗等瘀血徵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破血逐瘀」為核心,由大黃、紅花、虻蟲三味組成,相互協力攻散瘀結:

  1. 川大黃(酒製)

    • 瀉下通瘀:酒製後減其寒性,專行血分,通利瘀血。《本經》謂其「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
    • 醋熬為膏:醋性酸收,助大黃聚焦於「散瘀」而非瀉下,緩和峻烈之性。
  2. 紅花

    • 活血通經:辛散溫通,擅祛經脈之瘀,《本草綱目》載其「活血潤燥,止痛散腫」,助大黃疏通血絡。
  3. 虻蟲(去翅足)

    • 蟲藥搜剔:專攻「敗血死血」,其性峻猛,直入血絡破堅積,《傷寒論》抵當湯即用其治「瘀熱在裏」。去翅足減毒性,存破瘀之力。

配伍特點

  • 「大黃+紅花」:一瀉一通,破血行氣。
  • 「大黃+虻蟲」:一濁一銳,深入血分攻堅。
  • 醋膏製丸:緩和藥性,使瘀去而不傷正;溫酒送服,借酒行藥勢,助藥力速達病所。

三、推論可能的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瘀血成有形之塊」的病機,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改善微循環:大黃、紅花擴張血管,促進組織間瘀血消散。
  2. 抗纖維化:虻蟲所含酶類或溶解陳舊瘀血,抑制包塊纖維增生。
  3. 調節子宮收縮:紅花刺激子宮平滑肌,助排出殘留瘀滯。

全方體現中醫「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論,以峻藥緩攻,標本兼治,適用於體實瘀重之證。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2兩,紅花2兩,虻蟲10個(去翅足)。
上取大黃7錢,醋熬成膏,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7丸,食後溫酒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紅花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一。 組成:川大黃2兩,紅花2兩,虻蟲10個(去翅足)。 主治:婦人血積聚癥瘕,經絡注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