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茯苓丸

DA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7%
腎經 17%
心經 10%
三焦經 7%
肝經 7%
胃經 7%
小腸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茯苓丸以茯苓為主要成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大茯苓丸作為治療水濕內停、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症的方劑,茯苓能有效祛除水濕,健脾益氣,安神定志,起到治本之功。
  2. 茯苓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茯苓丸中其他藥材,如白朮、澤瀉等,也具有利水滲濕或健脾益氣之效,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大茯苓丸中加入芒硝,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通腑泄熱: 芒硝味苦鹹寒,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因熱毒鬱結、腸胃濕熱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能幫助通暢大腸,排出熱毒,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
  2. 引藥入肝: 芒硝性寒而走下,能引導藥物下行,並進入肝經,增強藥效。配合茯苓、白朮等藥物,可以更好地消除肝臟濕熱,改善肝功能。

主治功效


大茯苓丸主治功效分析

《聖濟總錄》記載的「大茯苓丸」,其組成雖僅提及茯苓與芒硝,然其功效卻非僅僅二藥之功。古籍雲:「上一味,以糯米酒浸三宿,取出曝乾,搗羅為末,收入瓷器中,每食時入一兩錢末,拌食食之,久服精力百倍,延年不老。」此段描述點明瞭此方劑的核心功效,並不僅限於茯苓之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或芒硝之潤燥軟堅、清熱涼血。

治療原理分析:

1. 茯苓之功: 茯苓於方中,其利水滲濕之功,可助身體排出濕濁,減輕因濕邪滯留所致的疲憊感。其健脾益氣之效,則能強健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為身體提供能量。此乃延年益壽之基石。

2. 芒硝之用: 芒硝雖具潤燥軟堅、清熱涼血之效,然在此方中,其作用或非僅僅如此。芒硝可助於清泄腸腑積滯,推陳致新,使體內濁氣下降,經絡通暢,有助於氣血運行。其清熱之效,可消除體內蘊積之熱,維持陰陽平衡。

3. 糯米酒浸泡之妙: 值得注意的是,此方中茯苓需以糯米酒浸泡三宿。酒性辛溫,能行氣活血,可引藥上行,且能增強藥效。酒浸茯苓,可使茯苓之藥性更易為人體吸收,並將其益氣健脾之效發揮更佳。

4. 長期服用之效: 古籍明確指出「久服精力百倍,延年不老」。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乃長期調理,逐步改善體質之效。其所言「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更說明此方具有強身健體、延緩衰老、改善感官功能之效。

綜合分析:

大茯苓丸之治療原理,並非單純依賴茯苓或芒硝之藥性,乃二藥合用,並以糯米酒浸泡,增強藥效,達到相互協同之效。此方旨在調理身體之整體平衡,通過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等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陰陽調和,臟腑功能正常運轉。長久服用,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此方重點在於「補虛」與「祛邪」並重,既能補益正氣,又能消除體內積滯,故能發揮其延年益壽之功。此方不僅僅是治療「勞損,大風諸氣」,更是針對整體體質的調理,旨在提升身體機能,延緩衰老。

總而言之,大茯苓丸之功效,不應僅限於文獻所載之「勞損,大風諸氣」,其更應為一種針對整體體質,旨在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調理方劑。其治療原理,不僅僅是單純藥物的疊加,而是通過巧妙的配伍,達到整體協同,以期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斤,天門冬(去心,焙)1斤,棗肉30枚,麻子仁5斤。
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上藥合和,於3碩米下蒸1炊久,合搗,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
早晨、近晚服1丸。渴即飲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大茯苓丸(《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天門冬(去心,焙)1斤,棗肉30枚,麻子仁5斤。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大茯苓丸(《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天門冬(去心,焙)1斤,棗肉30枚,麻子仁5斤。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大茯苓丸(《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天門冬(去心,焙)1斤,棗肉30枚,麻子仁5斤。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大茯苓丸(《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半,生乾地黃(焙)4兩,天門冬1斤(去心,焙),澤瀉5兩,胡麻1鬭(炒作聲),(1方無澤瀉)。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增強氣力。 。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增強氣力。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茯神(抱木者,去木)1斤,大棗桂(去粗皮)1斤,人參12兩,白朮12兩,遠志(去心,炒黃)12兩,細辛(去苗葉)12兩,石菖蒲(九節者,米泔浸3日,換泔,切,曬乾)12兩,甘草8兩(水蘸,劈破,炙),乾薑10兩(炮裂)。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主治:曾食生菜果子,食冷水不消;五臟積聚氣逆;心腹切痛,結氣腹脹,吐逆不下食;羸瘦,飲食無味。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銼碎,水浸49日,每7日1易水,日足蒸1復時,卻入水中安羅子內,以手緩緩挼去筋脈令淨,澄,取出曬乾,爲末)1升,柏葉(採嫩枝上者,蒸令黃色,勿採道旁塚墓上者)1升,大麻子(水浸1宿,曬乾,炒,纔聞1兩聲即出之,以淨磚兩口磨取之)1升,車前子1升,粳米(炒)1升,大豆黃(炒令焦,取黃)1升,蔓荊子(水煮1復時,曬乾)1升,地骨皮(去粗皮)1升,人參2升,地膚皮(蒸半炊久,曬乾)2升,黍米(炒)半升,麥門冬(去心,焙)半升,茯神(去木)半升。 主治:輕便四肢,聰明耳目,強健氣力;久服補精髓,安魂魄,調榮衛,通神明,耐寒暑。主治:勞損,大風諸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