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茯苓丸

DA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脾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5%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大茯苓丸以茯苓為主要成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大茯苓丸作為治療水濕內停、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症的方劑,茯苓能有效祛除水濕,健脾益氣,安神定志,起到治本之功。
  2. 茯苓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茯苓丸中其他藥材,如白朮、澤瀉等,也具有利水滲濕或健脾益氣之效,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大茯苓丸中加入芒硝,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通腑泄熱: 芒硝味苦鹹寒,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因熱毒鬱結、腸胃濕熱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能幫助通暢大腸,排出熱毒,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
  2. 引藥入肝: 芒硝性寒而走下,能引導藥物下行,並進入肝經,增強藥效。配合茯苓、白朮等藥物,可以更好地消除肝臟濕熱,改善肝功能。

主治功效


茯苓丸,中醫經典方劑,由茯苓、芒硝組成,具有利水消腫、清熱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主治勞損、大風諸氣。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芒硝: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茯苓丸,茯苓與芒硝相配,具有清熱利尿、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之功。主治勞損、大風諸氣。勞損,即過度勞累,損傷身體。大風諸氣,即風濕、寒濕等邪氣。茯苓丸可以利水消腫,祛風除濕,清熱止痛,緩解勞損、大風諸氣引起的疼痛、水腫等症狀。

茯苓丸,中醫經典方劑,藥性平和,副作用小,療效顯著,是治療勞損、大風諸氣的常用方劑。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斤,天門冬(去心,焙)1斤,棗肉30枚,麻子仁5斤。
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上藥合和,於3碩米下蒸1炊久,合搗,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
早晨、近晚服1丸。渴即飲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大茯苓丸(《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天門冬(去心,焙)1斤,棗肉30枚,麻子仁5斤。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大茯苓丸(《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天門冬(去心,焙)1斤,棗肉30枚,麻子仁5斤。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大茯苓丸(《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天門冬(去心,焙)1斤,棗肉30枚,麻子仁5斤。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大茯苓丸(《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半,生乾地黃(焙)4兩,天門冬1斤(去心,焙),澤瀉5兩,胡麻1鬭(炒作聲),(1方無澤瀉)。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增強氣力。 。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增強氣力。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斤,茯神(抱木者,去木)1斤,大棗桂(去粗皮)1斤,人參12兩,白朮12兩,遠志(去心,炒黃)12兩,細辛(去苗葉)12兩,石菖蒲(九節者,米泔浸3日,換泔,切,曬乾)12兩,甘草8兩(水蘸,劈破,炙),乾薑10兩(炮裂)。 主治:輕身不老,明耳目,強力。主治:曾食生菜果子,食冷水不消;五臟積聚氣逆;心腹切痛,結氣腹脹,吐逆不下食;羸瘦,飲食無味。

大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銼碎,水浸49日,每7日1易水,日足蒸1復時,卻入水中安羅子內,以手緩緩挼去筋脈令淨,澄,取出曬乾,爲末)1升,柏葉(採嫩枝上者,蒸令黃色,勿採道旁塚墓上者)1升,大麻子(水浸1宿,曬乾,炒,纔聞1兩聲即出之,以淨磚兩口磨取之)1升,車前子1升,粳米(炒)1升,大豆黃(炒令焦,取黃)1升,蔓荊子(水煮1復時,曬乾)1升,地骨皮(去粗皮)1升,人參2升,地膚皮(蒸半炊久,曬乾)2升,黍米(炒)半升,麥門冬(去心,焙)半升,茯神(去木)半升。 主治:輕便四肢,聰明耳目,強健氣力;久服補精髓,安魂魄,調榮衛,通神明,耐寒暑。主治:勞損,大風諸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