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茹散

青竹茹散

QING ZHU R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胃經 24%
心經 13%
肺經 13%
脾經 13%
腎經 10%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竹茹散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血餘炭為血竭炭化而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青竹茹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血餘炭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幫助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止血生肌: 血餘炭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可以促進創口癒合,減少出血。青竹茹散治療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往往伴有出血現象,血餘炭的加入,可以有效止血,加速創口癒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竹茹散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青竹茹散主治痰熱鬱肺,胸悶氣喘,而肝鬱氣滯亦可導致胸悶氣短,延胡索加入可協同青竹茹散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緩解胸悶不適。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延胡索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青竹茹散中加入延胡索,可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竹茹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折傷,舉身盡瘀血」,即因外力撞擊或跌倒導致的筋骨損傷,伴隨全身大範圍瘀血腫痛。古代醫家認為,此證與血行不暢、瘀血內停有關,故治法以散瘀活血、通絡止痛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刮青竹皮(青竹茹)

    • 性味歸經:甘微寒,入肺、胃、膽經。
    • 功效
      • 清熱涼血:竹茹性寒,能清解瘀血久留所化之熱,防止瘀熱互結。
      • 化痰通絡:竹茹可疏通經絡痰濕,助氣血運行,間接促進瘀血消散。
      • 民間用法:竹皮自古用於外傷止血化瘀,《本草綱目》載其能「涼血解毒,治吐衄崩中」。
  2. 亂髮(燒灰,即血餘炭)

    • 性味歸經:苦微溫,入肝、腎經。
    • 功效
      • 止血化瘀:血餘炭為經典化瘀藥,既能止血防新血外溢,又能散舊瘀,《本經逢原》稱其「消瘀血,利水道」。
      • 補益肝腎:髮為血之餘,燒灰後潛藏精血之性,可助肝藏血,促進損傷修復。
  3. 延胡索(玄胡索)

    •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肝、脾經。
    • 功效
      • 活血行氣止痛:為血中氣藥,能通散全身瘀滯,《雷公炮炙論》謂其「治心痛欲死」。其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有鎮痛作用,直接緩解折傷疼痛。

配伍邏輯

  • 寒溫並用:竹茹性寒制約血餘炭、延胡索之溫,防止過燥;溫性藥又防竹茹寒涼凝血,共成平和之劑。
  • 動靜結合:血餘炭止血固絡(靜),延胡索活血行氣(動),一止一行,調節血瘀與出血矛盾。
  • 酒煎增效:以水酒合煎,酒性辛散助推藥力,加速瘀血化散,同時引藥入血分。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清熱涼血(竹茹)、止血消瘀(血餘炭)、行氣止痛(延胡索)三重作用,針對「折傷瘀血」的病機關鍵。尤其適用於血瘀初起、未化熱成毒之證,藉酒勢迅速達表入裏,使瘀散痛止。


三、潛在應用延伸
若無延胡索,則以竹茹配血餘炭為核心,側重涼血止血,適合瘀血輕症或兼有熱象者;加入延胡索後,強化止痛效果,適用於疼痛劇烈之重症。此方思路對後世創制跌打方劑(如七厘散)有一定啟發。

傳統服藥法


刮青竹皮2升,亂發(如雞子大)4枚(燒灰),延胡索2兩(一方無延胡索)。
上為散。
以水合酒1升,煎3沸,頓服,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青竹茹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一。 組成:刮青竹皮2升,亂發(如雞子大)4枚(燒灰),延胡索2兩(一方無延胡索)。 主治:折傷,舉身盡瘀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