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能散
SAN N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四七引《十便良方》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2%
肺經 22%
脾經 11%
三焦經 11%
腎經 11%
心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三焦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能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三能散旨在治療氣虛表弱、易感風寒等症狀,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使機體不易受到風寒的侵襲。
- 託毒生肌: 黃耆還具有一定的託毒生肌作用,能促進瘡瘍的癒合,對於三能散所針對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黃耆的託毒生肌作用能幫助改善病竈,促進皮膚組織再生,達到治療效果。
三能散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皁刺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三能散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皁刺可清熱解毒,消散腫毒,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通經絡:皁刺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導致的疼痛,皁刺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皁刺在三能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能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奶癰(乳癰):
奶癰為古代對乳腺化膿性炎症之稱呼,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常見乳房紅腫熱痛,甚則潰膿。此方以「散」劑型配合酒服,旨在行散瘀滯、托毒排膿,適用於乳癰未潰或已潰之階段,尤其偏重於氣虛難以托毒外出者。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綿黃耆(一兩)
-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肺經。
- 作用:
- 益氣托毒:黃耆為補氣要藥,能振奮衛氣,促瘡毒外透,尤適用於氣虛而癰瘡難潰或潰後久不收口者。
- 固表利水:兼可利水消腫,緩解乳癰局部腫脹。
皂角刺(燒存性,一兩)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胃經。
- 作用:
- 潰瘍排膿:皂角刺穿透力強,能直達病所,促癰瘡破潰排膿,「燒存性」後減其峻烈之性,更增散結之功。
- 活血消腫:辛溫行散,可通絡活血,針對乳癰氣血壅滯之病機。
治療原理推論
益氣與攻邪並行:
- 黃耆補氣扶正,助正氣托毒外出;皂角刺攻散邪氣,直搗病位。二者一補一消,契合「扶正祛邪」之法,適用於正虛邪實之乳癰。
酒引藥勢:
- 以酒調服,借其辛溫通行之性,增強活血散結、引藥上行之效,尤利於乳腺局部藥力發揮。
燒存性之妙用:
- 皂角刺燒炭存性,既保留其宣通之效,又緩和刺激性,避免過度耗傷氣血,適合反覆發作或體弱患者。
此方簡潔而針對性強,體現中醫「輕可去實」的用藥思維,尤其適用於乳癰初期未潰或膿成難潰之證,透過益氣托毒與透膿散結的協同作用,加速癰瘡消散或排淨。
傳統服藥法
綿黃耆1兩,皂角刺(燒存性)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以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三能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七引《十便良方》。 組成:綿黃耆1兩,皂角刺(燒存性)1兩。 主治:奶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