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角刺散以「皁刺」為主要藥材,乃因其性味辛溫,具有消腫止痛、解毒排膿之功效。
皁刺善於治療瘡瘍腫毒,能引毒外出,並消散瘀血,故可應用於各種膿腫、癰疽、癤、疔等症狀。
此外,皁刺亦可活血化瘀,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造成的瘀腫疼痛亦有療效。因此,皁刺散方中以皁刺為主,旨在發揮其消腫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角刺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疠風」(即癩病,類似現代麻風病),其症狀描述包含:
- 皮膚損害:肌膚生瘡如癬、鼻梁崩塌,反映深層組織潰爛,屬風毒壅滯血分之重症。
- 毛髮脫落:眉發自落,為氣血不榮、風邪侵襲毛竅所致。
- 五官功能障礙:眼昏不辨人物,可能因風痰上攻或氣血虧虛、目失所養。
古籍強調服用後「眉發再生、肌膚光潤、眼目復明」,推測其能驅風毒、通血脈、促生新。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理
單藥核心:皂角刺
- 性味辛溫,歸肝、胃經,傳統用於「搜風拔毒」,其特性尖銳,擅穿透壅滯。
- 蒸曬後減其峻烈之性,緩和藥效,適合久服。
- 現代藥理:含皂苷類成分,具抗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作用,或可解釋其改善皮膚潰爛與毛髮再生效果。
大黃湯送服之妙
- 大黃苦寒瀉下,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與皂角刺相配,形成「辛溫開透+苦寒降瀉」組合:
- 皂角刺從外宣散風毒,大黃從內導泄瘀熱,使邪有出路。
- 大黃活血之力助皂角刺通絡,改善皮膚氣血瘀滯。
- 大黃苦寒瀉下,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與皂角刺相配,形成「辛溫開透+苦寒降瀉」組合:
邏輯推導治療機制
- 攻毒透邪:皂角刺直達病所,破結消癰,針對風毒深伏。
- 通絡生新:促進氣血流通,使毛竅得養而眉發再生,肌膚得潤。
- 上清下導:藉大黃降瀉,防皂角刺辛溫升散太過,調和藥勢。
結論
此方以單藥為主,力專效宏,搭配大黃湯引經,體現「給邪出路」與「內外分消」思路,適用於風毒壅盛之頑疾。其再生毛髮、恢復膚目之效,可能與改善局部微循環、清除病理產物有關,符合中醫「祛瘀生新」理論。
傳統服藥法
皂角刺1-2斤(蒸,曬)。
上為末。
每服1錢,食前後大黃湯調下。旬日後眉發再生,肌膚光潤,眼目復明。
皂角散(《仙拈集》卷四)、皂刺散(《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皂角刺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皂角刺1-2斤(蒸,曬)。 主治:癧風,眼昏不辨人物,眉發自落,鼻梁崩塌,肌膚生瘡如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