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丁散
TIAN D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大成》卷四組成:皂角刺1兩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肝經 33%
肺經 33%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天丁散方中包含皁刺,主要原因有二:
- 疏風散寒,止痛消腫:皁刺味辛、性溫,具有疏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外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皁刺可以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皁刺同時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皁刺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總之,皁刺在治療風寒感冒、跌打損傷等病症中發揮重要作用,與天丁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丁散」的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攻「腸癰、內癰」等化膿性病症,尤其針對「已有膿者」,強調外用敷貼配合內服托里藥物。其作用機理集中於:
- 膿成透發:皂角刺(天丁)為核心,穿透膿瘍以促潰破,符合「癰疽已成,當托毒排膿」的治療原則。
- 局部解毒:雄黃殺蟲解毒,直接作用於瘡面;醋調外用增强滲透,抑制局部熱毒。
- 內外合治:外用散劑拔毒之餘,強調需內服托里藥(如透膿散類方),強化整體排膿消腫能力。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協同作用可分三層次解析:
(1)破癰排膿主力
- 皂角刺(天丁):辛溫銳利,穿透癰疽硬結,促進膿液外泄,為治癰疽已潰未潰之要藥。
- 雄黃:辛溫有毒,直解瘡毒,外用殺蟲燥濕,抑制局部腐敗。
(2)輔助宣散風熱
- 牛蒡子根(大力子):苦寒清熱,解毒散結,善除咽喉腫毒,助天丁疏散癰腫熱結。
- 白芷:辛香上行,散風止痛,改善局部氣血壅滯,促進瘡口癒合。
(3)特殊採製增效
- 蒼耳芽:春季採收,取其生發之氣,解表通竅,與白芷同用增强透邪外出之力。
- 山丹花蕊:涼血解毒,可能調和方中溫燥之性,防過度刺激。
外用劑型設計
- 醋調封貼:醋酸收斂兼活血,助藥性深入瘡根;胡桃油潤澤黑甲(指痂皮或厚硬膿瘍),軟化後更利藥物滲透。
三、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體現「外科消、托、補」中的「托法」:
- 物理性透膿:皂角刺機械性刺激膿腔,搭配雄黃蝕腐生新。
- 氣血調控:白芷、蒼耳芽宣通衛氣,改善局部氣滯血瘀。
- 時令藥效運用:強調春季採集牛蒡子根、蒼耳芽,取其生發之力助藥勢向外透發。
全方以外治為主,配伍邏輯清晰針對「膿已成」階段,體現中醫癰疽治療「給邪出路」的核心思想。
傳統服藥法
山丹花蕊2錢,香白芷2錢,牛蒡子根(春採,去皮)5錢,天丁(乃皂角刺)5錢,蒼耳芽5錢,大力子5錢,雄黃1兩。上為細末。
每用好醋塗紙,封之疔瘡上;有黑甲者,必須胡桃油浸,次塗之自可。急服托里內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天丁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皂角刺1兩。 主治:腸癰,內癰,已有膿者。
天丁散,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山丹花蕊2錢,香白芷2錢,牛蒡子根(春採,去皮)5錢,天丁(乃皂角刺)5錢,蒼耳芽5錢,大力子5錢,雄黃1兩。 主治:一切疔瘡及諸惡瘡初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