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蜜膏

DAN M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寒 (0.6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肝經 11%
心經 11%
膽經 11%
腎經 11%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丹蜜膏方劑中包含鉛丹,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血:鉛丹性寒,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皮膚破損等症。在丹蜜膏中,鉛丹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起到收斂傷口、止血止痛的作用。
  2. 燥溼殺蟲:鉛丹性燥,可用於治療溼疹、癬瘡等皮膚病,亦可用於殺滅體表寄生蟲。在丹蜜膏中,鉛丹可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燥溼殺蟲的效果,改善皮膚病症。

然而,鉛丹作爲重金屬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謹慎使用。現代醫學已普遍採用更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皮膚病,因此,丹蜜膏已逐漸被淘汰。

丹蜜膏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稠與潤滑: 蜂蜜具有黏稠性,可使膏藥質地更稠密,易於敷貼於患處,並能增加膏藥的延展性,提高藥物的滲透性,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2. 滋潤和保護: 蜂蜜具有滋潤和保護皮膚的作用,可避免膏藥因乾燥而引起皮膚刺激,同時能防止藥物揮發,延長藥效。此外,蜂蜜亦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可幫助患處加速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丹蜜膏」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性

丹蜜膏由鉛丹與蜂蜜組成。鉛丹,性味辛、微寒,具有燥濕止瀉、殺蟲解毒的功效。蜂蜜,性味甘平,具備滋陰潤燥、緩和藥性的作用。兩者合用,在治療口瘡方面展現出獨特的療效。

古文獻佐證

《幼幼新書》 所載「桐律散」雖與丹蜜膏組成不同,但同樣針對口瘡、口吻病,可見古人對此類病症的重視與多方嘗試。該方雖以梧桐律、黃柏、蛤粉、晚蠶蛾等藥物為主,佐以硃砂、麝香、龍腦等,強調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與丹蜜膏的治療思路有相似之處。

《嬰童寶鑑》 記載的「黃丹(一兩),龍腦(一字),上件用蜜調敷口中」的方劑,與丹蜜膏在組成上極為相似,都使用了黃丹(鉛丹)與蜂蜜,並以塗敷方式給藥,直接證實了此類組方對口瘡的療效。

《惠眼觀證》 記載的丹蜜膏則更明確地指出其主治「嗽牙,兒口瘡」。該方詳細記載了鉛丹的炮製方法,即炒至紫黑色,並與蜂蜜於飯上蒸兩次,使其混合均勻。此舉不僅能增強藥效,也降低了鉛丹的毒性,使其更適合用於小兒。使用方法上,則是「以手點少許入口」,強調局部用藥,直達病竈。

《惠眼觀證》 同時記載的「石膽散」,以石膽與龍腦組成,主治口瘡,亦強調收斂、消腫之效,再次印證了古代醫家對口瘡的治療思路,多以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為主。

《劉氏家傳》 記載的雞內金末外敷治療口瘡,則另闢蹊徑,利用雞內金的健脾消食、收斂止遺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多樣。

治療原理分析

丹蜜膏針對口瘡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鉛丹的燥濕解毒作用: 口瘡的發生,常與體內濕熱蘊結有關。鉛丹性味辛、微寒,具有燥濕之功,能有效清除口內的濕熱之邪,為創面的癒合創造良好條件。同時,鉛丹的殺蟲解毒作用,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防止創面感染。
  2. 蜂蜜的滋陰潤燥作用: 口瘡的創面多表現為乾燥、疼痛,蜂蜜性味甘平,具有滋陰潤燥之功,能滋潤口內黏膜,減輕疼痛,促進創面癒合。蜂蜜還具有緩和藥性的作用,能降低鉛丹的刺激性,使藥物更溫和,適合用於兒童。
  3. 局部用藥,直達病竈: 丹蜜膏以塗敷的方式給藥,能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創面,發揮局部藥效,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丹蜜膏通過鉛丹的燥濕解毒,以及蜂蜜的滋陰潤燥、緩和藥性,使濕熱得除,黏膜滋潤,從而達到治療口瘡的目的。其組方簡潔,藥效顯著,是古代醫家治療口瘡的常用方劑。古文獻的佐證更體現了此方在治療口瘡上的重要價值與歷史淵源。

傳統服藥法


黃丹1分(炒令紫黑色),蜜1分。同於飯上蒸2次,以竹篦子攪勻。以手點少許入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丹蜜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惠眼觀證》。 組成:黃丹1分(炒令紫黑色),蜜1分。 主治:小兒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