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膏

黃丹膏

HUANG D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寒 (0.6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肝經 11%
心經 11%
膽經 11%
腎經 11%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丹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燒傷以及潰瘍等。其成分中包含鉛丹,這是一種含鉛的礦物藥材,具有良好的抗炎、癒合效果。在古代醫學中,鉛丹被廣泛用於外用藥物,因其能夠促進創傷癒合並防止感染。

鉛丹的化學特性使其在中藥配方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皮膚應用方面。由於其優異的抗菌和消炎作用,鉛丹有助於減輕由於病變或外傷引起的紅腫和疼痛。此外,鉛丹還能形成保護膜,防止外界細菌的侵入,這對於促進傷口癒合至關重要。

不過,由於鉛的毒性,在使用黃丹膏時需要謹慎,必須遵循醫師的指導,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即便如此,瞭解其歷史和使用背景,能使我們更好地認識這一傳統療法的科學與藝術。

黃丹膏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促進傷口癒合: 蜂蜜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傷口感染,並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2. 潤澤皮膚: 蜂蜜富含多種營養物質,能夠滋潤皮膚,保持傷口周圍皮膚的濕潤度,避免乾燥龜裂,有利於傷口癒合。

此外,蜂蜜的粘稠性,也方便黃丹膏附着於傷口表面,延長藥效,更好地發揮藥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丹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口瘡」,即口腔潰瘍或黏膜破損發炎。古代醫家以膏劑外貼,利用藥物局部滲透作用,達到「內消止痛」之效,推測其針對熱毒蘊結、血瘀或風熱上攻所致的口瘡,透過清熱解毒、斂瘡生肌、活血止痛以促進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毒斂瘡為主

    • 黃丹(鉛丹):性微寒,能解毒生肌、收斂瘡口,為外用瘡瘍要藥。
    • 麻油、豬脂:潤膚滋養,作為基質可緩解黏膜乾燥,助藥物黏附。
    • 松脂、蠟:固形賦黏,兼有抗菌防腐之效,形成保護膜。
  2. 清熱活血為輔

    • 黃芩、莨菪子:清熱瀉火,抑制熱毒上炎(莨菪子具鎮痛作用,但需注意毒性)。
    • 當歸、防風:活血祛風,改善局部氣血壅滯,防風尤擅祛頭面風邪。
    • 亂髮灰、人糞灰:傳統認為可化瘀止血、解毒(炭化後吸附收斂)。
  3. 引藥與局部刺激

    • 棘針(酸棗刺)、蜥蠍:蟲類與尖刺之物,古代認為能「以毒攻毒」,或具穿透之性,助藥力滲透。
    • 青柏葉、紫花(地丁?):清熱涼血,可能為加強解毒。
    • 蔥根、青緋帛灰:辛散通陽,帛灰或取其炭斂之性。

方劑特點與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收斂生肌」三法:

  • 油脂基質保護潰瘍面,減少刺激。
  • 黃丹配伍多種炭類藥(髮灰、帛灰、人糞灰),形成吸附斂瘡效應。
  • 蟲介與植物藥並用,反映古代「異類相攻」思維,可能透過局部輕微刺激,調動氣血修復。

整體推測其作用機理為:抑制發炎、促進潰瘍癒合,並透過局部止痛成分緩解症狀,符合「內消止痛」之述。然方中鉛丹、莨菪子等藥現代已知毒性,需進一步研究轉化應用方式。

傳統服藥法


黃丹24兩(微炒,細羅),麻油2斤半,豬脂8兩(臘月者),松脂4兩,紫花1兩(去土),當歸1兩,防風1兩(去蘆頭),黃芩1兩,莨菪子2兩,棘針49枚(頭曲者),青緋帛各2尺(燒灰),人糞灰1兩,青柏葉1兩,蜥蠍7枚,亂發如雞子大,蠟3兩,蔥(並根)20莖。
內消止痛。
上銼,先下油脂於鍋內煎令熔,次下藥,以文火煎半日,次下松脂、蠟,候香熟,以綿濾去滓,都入藥油於鍋中,納黃丹,不住手攪令勻,候色變紫色,收得油方盡,軟硬得所,用瓷盒盛。
攤在故帛上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丹毒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背部膿瘡口乾口渴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黃丹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 組成:黃丹4兩,蜜1兩。 主治:口瘡。

黃丹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黃丹半兩,捨上黑煤半兩(細研)。 主治:口舌生瘡。

黃丹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 組成:巴豆21粒(去殼),清油2兩,黃丹1兩半。 主治:腳折(腳皸)。

黃丹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黃丹(淘洗7次淨)1兩5錢,黃連5錢,川芎5錢,海螵蛸3錢,輕粉、朝腦、水龍骨。 主治:臁瘡。

黃丹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黃丹7兩,蠟2兩,白斂2兩(銼),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乳香2兩(末),黃連1兩(銼)生油1升。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止,大渴悶亂,腫硬不可忍。

黃丹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黃丹24兩(微炒,細羅),麻油2斤半,豬脂8兩(臘月者),松脂4兩,紫花1兩(去土),當歸1兩,防風1兩(去蘆頭),黃芩1兩,莨菪子2兩,棘針49枚(頭曲者),青绯帛各2尺(燒灰),人糞灰1兩,青柏葉1兩,蜥蠍7枚,亂發如雞子大,蠟3兩,蔥(并根)20莖。 主治:內消止痛。主治:癰疽發背,癰腫丹毒,一切瘡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