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黃玉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膽經,具有清心火、瀉胃火、解毒消腫之效。方中加入黃連,一方面可以清瀉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另一方面可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黃連還能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柏、玄參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增強整體療效。
加味黃玉膏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癢,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皮膚病。黃玉膏本身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止癢的功效,加入黃柏後,可增強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加強治療效果,更有效地改善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例如濕疹、皮炎等。
加味黃玉膏中包含白僵蠶,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疏風解痙、清熱止痛之效。黃玉膏主治風熱頭痛、眩暈、痙攣等症,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疏風止痙的作用,幫助患者緩解頭風、頭眩、肢體抽搐等症狀。
- 解毒散結: 白僵蠶亦具解毒散結之效。黃玉膏中常配伍其他藥材,如蜈蚣、全蠍等,共同發揮解毒散結的作用,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瘰癧等疾病。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增強其解毒散結功效,促進病竈消散,加速癒合。
加味黃玉膏中添加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二、消腫止痛:乳香亦能消腫止痛,其活性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釋放,減輕組織水腫,並具有鎮痛作用,可緩解疼痛症狀。
因此,在加味黃玉膏中加入乳香,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加味黃玉膏中加入白芷,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效果。黃玉膏主要針對風寒外邪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白芷可以幫助驅散寒邪,改善鼻腔通氣,減輕頭部疼痛。
- 消腫生肌: 白芷具有消腫生肌的作用,可以幫助傷口癒合,減少感染。黃玉膏常用於治療外傷、燒燙傷等,白芷的加入有助於促進傷口修復,提高療效。
加味黃玉膏中添加槐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止血:槐枝性涼,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可治療因血熱引起的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咯血、尿血等,與方劑中的黃芩、生地等藥物相輔相成,加強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2. 疏風解表:槐枝亦具疏風解表之效,可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方劑中添加槐枝,有助於改善因風熱引起的頭部不適,進一步達到清熱涼血、止血的效果。
加味黃玉膏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白癬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在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疾病時,白癬皮能夠清熱解毒,消除濕熱,並促進傷口癒合,同時也能止癢止痛,減輕患者的不適。因此,白癬皮的加入,可以增強黃玉膏的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使其在治療濕熱瘡瘍、皮膚瘙癢等方面更加有效。
加味黃玉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性副作用的作用。黃玉膏本身藥性偏寒涼,加入甘草可以平衡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療效,協同作用: 甘草具有一定的補脾益氣、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的功效。與黃玉膏中其他藥材搭配,能增強藥效,例如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黃玉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痘瘡」及「皮膚瘡瘍」,為外敷膏劑,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痘瘡多因熱毒蘊結、濕熱熏蒸所致,皮膚瘡瘍則與濕熱瘀毒、氣血壅滯相關。此方通過外用以清解熱毒、收濕斂瘡,緩解局部紅腫熱痛及瘙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清熱燥濕解毒
- 川黃連、黃柏: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熱毒熾盛、濕熱瘡瘍,為君藥。
- 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輔助黃連、黃柏加強療效。
- 豬膽汁:苦寒清熱解毒,外用增強瀉火斂瘡之效。
活血消腫、生肌止痛
- 乳香:活血行氣、消腫生肌,改善瘡瘍瘀滯腫痛。
- 白芷:辛溫散結、排膿止痛,助乳香行氣活血,兼能祛風燥濕。
祛風透邪、疏通經絡
- 白僵蠶:祛風化痰、散結消腫,針對痘瘡風熱毒邪。
- 槐枝:清肝瀉火、涼血解毒,其性輕揚,助藥透達肌表。
調和藥性、防腐生肌
- 生甘草:清熱解毒、緩和藥性。
- 梅花冰片:辛涼走竄,防腐生肌,兼能清熱止痛,助藥透皮吸收。
(二)製劑特點
以香油、脂油為基質,炸取藥性後去渣,加入豬膽汁及白□(推測為「白蠟」以定型),最終調入冰片。油脂具潤膚護瘡之效,配合冰片辛涼滲透,使藥力直達病所。
三、綜合治療思路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結合燥濕、活血、祛風,形成多層次作用:
- 清解熱毒:黃連、黃柏直折火勢。
- 祛濕止癢:白鮮皮、豬膽汁收濕斂瘡。
- 活血通絡:乳香、白芷促進氣血流通,防膿成癒後留瘀。
- 透邪外出:僵蠶、槐枝祛風透表,使毒邪從表而解。
適用於濕熱毒邪蘊結肌膚之症,如痘瘡化膿、瘡瘍紅腫流滋,或風濕熱交爭之皮膚瘙癢。透過外敷局部,直接作用於病灶,為古代外科常用思路。
傳統服藥法
川黃連1錢,黃柏3錢,白僵蠶3錢,乳香2錢,香白芷3錢,槐枝3錢,白鮮皮3錢,生草1錢5分。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共以香油3兩、脂油4兩,將藥炸枯,濾去藥渣,兌豬膽汁3錢、白□5錢熬化,再入梅花冰片8分,共合為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黃玉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川黃連1錢,黃柏3錢,白僵蠶3錢,乳香2錢,香白芷3錢,槐枝3錢,白鮮皮3錢,生草1錢5分。 主治: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主治:痘瘡;皮膚瘡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