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痰膏中加入蓮藕,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蓮藕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止渴生津、健脾開胃、潤肺止咳、消腫散瘀的作用。
對於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蓮藕可以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潤肺止咳,幫助化解痰熱,緩解症狀。同時,蓮藕富含水分,能滋潤肺部,促進痰液排出。
化痰膏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表,疏風散寒: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寒的功效,對於因風寒襲肺而導致的痰多、咳嗽、胸悶等症狀,薄荷可以有效緩解。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還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作用,對於因風熱上攻導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薄荷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化痰膏中加入薄荷,可以有效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並輔助化痰止咳,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的目的。
化痰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 清熱燥濕 和 止咳化痰 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經,能清肺熱、燥濕化痰,對於痰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此外,黃芩還能 瀉火解毒,有助於改善因痰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
因此,將黃芩加入化痰膏中,可有效 清熱化痰、止咳平喘,達到治療痰熱咳嗽的功效。
化痰膏中加入白糖,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提升口感: 白糖性甘,味甜,可緩解藥材的苦澀,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對於兒童及老年人,白糖更能提高藥物口感,提升服藥意願。
- 輔助藥效,滋陰潤燥: 白糖性平,入脾、肺經,具有滋陰潤燥、和中緩急的功效,與化痰藥材配合,有助於緩解痰液黏稠、難以咳出等症狀,進一步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痰膏」主治「虛勞火嗽」,此證多因久病體虛、陰液虧損,虛火上炎,灼肺成痰所致。症狀特點為咳嗽日久、痰少質黏或帶血絲、口乾咽燥、午後潮熱、舌紅少苔等。此方以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為核心,適用於虛熱夾痰之咳,與實熱痰嗽(如痰黃稠、肺熱壅盛)有別。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梨汁
- 性甘微寒,入肺胃經。《本草綱目》載其「潤肺涼心,消痰降火」,針對虛火燥咳,能生津潤燥,清肺熱而不傷正。
藕汁
- 甘寒,主入心脾,《本草備要》言其「解熱涼血,散瘀止渴」,輔助梨汁滋陰清熱,兼能止血,對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者尤宜。
蘆菔汁(白蘿蔔汁)
- 辛甘涼,《本草經疏》稱其「下氣消穀,化痰消導」,具化痰順氣之效,且性涼能助清肺熱,與梨、藕汁協同,使痰化而不滯。
鮮薄荷汁
- 辛涼透散,《滇南本草》謂其「治傷風咳嗽,散風熱」,在此方中輕清上行,疏泄肺中鬱熱,兼能利咽,調和諸汁之滋膩。
酒炒枯芩(黃芩)
- 苦寒,酒炒減其峻性,《醫學啟源》云其「瀉肺中火邪」,專清上焦肺熱,針對虛勞火嗽之本(陰虛火動),合諸汁共奏標本兼顧之效。
白糖霜
- 甘平,《本草綱目》載「潤心肺燥熱」,除調和外,能緩和枯芩苦寒之性,協同諸汁增液潤肺。
全方配伍邏輯
- 滋清並用:梨、藕、白糖養陰潤肺,枯芩、薄荷清熱透邪,蘆菔化痰消滯,形成「潤而不膩、清而不伐」之局。
- 標本兼治:虛火為本(滋陰清熱)、痰嗽為標(化痰止咳),透過汁液製膏,更利久虛之體吸收。
- 劑型用意:膏劑緩圖,符合「虛勞」需長期調理之特點,火鬱宜發(薄荷)、陰傷宜滋(梨藕)、痰凝宜化(蘆菔),層次分明。
此方展現了古代「以潤制燥、以清化鬱」的治療思維,尤其適用於陰虛肺燥、痰熱未清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梨汁2杯,藕汁2杯,蘆菔汁2杯,鮮薄荷汁2杯,酒炒枯芩細末1兩,白糖霜1兩。
細火熬成膏。
每服3-5匙,日3次,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化痰膏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化痰膏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痰膏,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生半夏3錢,生膽星3錢。 主治:眼胞內痰核。
化痰膏, 出處:《雞鳴錄》。 組成:梨汁2杯,藕汁2杯,蘆菔汁2杯,鮮薄荷汁2杯,酒炒枯芩細末1兩,白糖霜1兩。 主治:虛勞火嗽。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