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膽膏方劑中包含石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石膽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 石膽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石膽草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達到清熱消炎的目的。
- 石膽草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 石膽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藥材,與石膽草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石膽草是石膽膏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與其他中藥材配合,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石膽膏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殺蟲: 密陀僧性寒燥,具有收斂、燥濕、殺蟲之效。石膽膏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瘡瘍、濕疹等病症,而密陀僧能有效抑制濕熱,殺滅細菌和寄生蟲,促進傷口癒合。
- 收斂止癢: 密陀僧能收斂皮膚,減少滲出,緩解瘙癢症狀。石膽膏中其他藥物,如苦參、蛇牀子等,也具有止癢作用,密陀僧能加強其療效,使皮膚炎症消退,恢復健康。
石膽膏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蜂蜜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等功效,與石膽膏中的其他藥材,如石膽、黃連等,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改善口感:石膽膏中包含苦寒藥材,服用後容易產生苦澀感,而蜂蜜的甜味可以中和苦味,改善患者的口感,提高服藥的順應性,有利於長期服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石膽膏」主治功效分析
「石膽膏」為一古老的中藥方劑,其組成雖簡單,但於古代文獻中記載具有多重功效。綜合《聖濟總錄》與《太平聖惠方》之描述,可歸納出其主治與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1. 治療口瘡與內疳瘡:
《太平聖惠方》明確指出,「石膽膏」主治「久口瘡及內疳瘡」。口瘡,即口腔潰瘍,多因熱毒蘊結或陰虛火旺所致。內疳瘡,則泛指發生於體內的瘡瘍,可能與濕熱、毒邪等因素相關。
2. 治療風毒眼疾:
《聖濟總錄》記載「石膽膏」可「治風毒眼,退翳膜,去風癢」。此處風毒眼,指的是感受風熱邪毒而引起的眼部疾病,如結膜炎、角膜炎等,症狀可見眼紅腫、疼痛、畏光、流淚等。翳膜則指角膜或結膜上的雲翳,影響視力。風癢則是指眼部因風邪所致的瘙癢感。
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石膽草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在口瘡與內疳瘡的治療中,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瘡瘍紅腫熱痛之症狀;而利尿消腫之功則有助於排除體內濕邪,促進瘡瘍癒合。應用於眼疾,則可清解眼部風熱之毒,緩解眼部紅腫熱痛等症狀。
2. 收澀止癢、化痰止咳:
密陀僧性平味澀,具有收澀止癢、化痰止咳之效。在口瘡及內疳瘡的治療中,收澀之性可促進瘡面收斂,加速癒合;而應用於眼疾,則可緩解眼部瘙癢之症狀。
3. 滋陰潤燥、調和藥性:
蜂蜜性甘平,具有滋陰潤燥、解毒護胃之功。於本方中,蜂蜜一方面可滋潤口腔黏膜,緩解口瘡之乾燥不適;另一方面,可調和諸藥之性,緩和藥性之峻烈,並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保護胃腸。
4. 烏賊骨、乳糖及龍腦:
《聖濟總錄》方中,另有烏賊魚骨、乳糖與龍腦。烏賊魚骨性平味鹹,具有收斂止血、制酸止痛之效,可輔助石膽膏止痛收瘡之功。乳糖性甘平,可滋潤緩瀉,用於調和藥性。龍腦性辛溫,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效,少許應用於眼科,可清熱止痛。
綜合來看,「石膽膏」之治療原理是透過石膽草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配合密陀僧的收澀止癢、化痰,再佐以蜂蜜的滋陰潤燥、調和藥性,使整體配伍達到清熱解毒、收斂瘡瘍、滋潤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石膽1分(細研),蜜陀僧半兩(細研),蜜3兩。
上藥相和於銀器中,慢火熬成膏。
每用少許塗瘡上,咽津。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膽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石膽1分(細研),蜜陀僧半兩(細研),蜜3兩。 主治:久口瘡及內疳瘡。
石膽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石膽半錢,烏賊魚骨半字,乳糖1錢,蜜1皂子大,龍腦少許。 主治:退翳膜,去風癢。主治:風毒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