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膽煎

SHI DAN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3%
脾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3%
膀胱經 9%
腎經 9%
心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膽煎」方劑中加入「石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石膽草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化痰止咳: 石膽草亦具化痰止咳之功效。對於因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可通過化痰、止咳,緩解患者不適。

因此,石膽草的加入,能有效增強「石膽煎」的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效,使方劑更具針對性,達到更好的療效。

石膽煎方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燥止渴: 石膽本身性寒,且具清熱解毒之效,但容易造成燥渴之症。蜂蜜甘潤,可滋陰潤燥,緩解石膽寒涼對人體的副作用,並能有效緩解因石膽煎藥性所致的口乾舌燥症狀。
  2. 調和藥性: 石膽煎方中可能含有其他苦寒之藥材,蜂蜜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藥效更為平和,避免過寒傷脾胃。

總而言之,蜂蜜在石膽煎方中起到潤燥止渴、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和緩,利於患者服用。

石膽煎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石膽煎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淋病等症,黃柏可清熱燥濕,消炎解毒,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地清除濕熱,緩解尿路炎症。此外,黃柏還能抑制細菌生長,對於尿路感染的治療起到輔助作用。

石膽煎方劑中含有蟾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蟾酥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壅盛、癰腫瘡瘍、跌打損傷等病症。石膽煎主要治療肝膽熱盛、濕熱下注所致的黃疸、脅痛、腹脹等病症,而蟾酥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2. 引藥入肝膽: 蟾酥具有較強的穿透性和滲透性,能將藥物引導至肝膽部位,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石膽煎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石膽、梔子等,也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蟾酥的引入能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病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石膽煎」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性分析

石膽煎出自《聖濟總錄》,其組成為:石膽草(燒研末)、蜂蜜、黃柏末、蟾酥(研末)。此方雖名「石膽煎」,然方中所用「石膽」實為「石膽草」而非礦物石膽(即硫酸銅)。

  • 石膽草: 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此藥能直入血分,清除熱毒,消散炎症,對於口瘡之發炎腫痛,有其對應之效。
  • 蜂蜜: 味甘性平,潤肺止咳,亦能調和藥性,緩和其他藥材之峻烈。於此方中,蜂蜜不僅能增加製劑的黏稠度,利於含服,亦能滋潤口腔黏膜,緩解疼痛,且其潤性亦能制衡石膽草、黃柏之燥。
  • 黃柏: 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善於清除下焦濕熱,但亦能清上焦之火,故可治療因熱毒上炎所致之口瘡。
  • 蟾酥: 味辛性溫,有開竅醒腦,解毒殺蟲之效。蟾酥雖性溫,但其解毒消腫之效,能加強方劑之解毒能力,且其辛開之性,能助藥力透達病所。

治療原理分析

石膽煎的主治病證為口瘡疼痛。口瘡在中醫學中,多責之於心脾積熱、胃火上炎或虛火上浮等證型。石膽煎的治療原理,主要針對熱毒蘊結之實熱證: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中石膽草、黃柏皆為清熱解毒之要藥,能清除局部之熱毒,消散炎症,故能有效緩解口瘡之紅腫疼痛。
  2. 潤燥生津,調和藥性: 蜂蜜之甘潤能滋潤口腔黏膜,緩解乾燥,亦能緩解其他藥材之苦燥之性,並有助於藥效之發揮。
  3. 透邪解毒,開竅止痛: 蟾酥雖少量使用,然其辛溫開竅,可助藥力透達病所,加強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兼顧潤燥,能迅速清除熱毒,緩解疼痛,使口腔黏膜恢復正常,達到治療口瘡之目的。因含服時「吐津不得咽」,可讓藥力直接作用於患處,提高治療效果。

與其他口瘡方劑比較

《聖濟總錄》中,除石膽煎外,亦列出杏仁煎、麝香散等方治療口瘡。杏仁煎以杏仁、胡粉、鉛丹為主,配合蜂蜜,主要以收斂、清熱解毒為主。麝香散則以麝香為主,佐以其他藥材,主要取其辛香走竄,活血散結之效。

相較之下,石膽煎之藥性偏寒,解毒之力較強,更適用於實熱證之口瘡。而杏仁煎、麝香散則藥性相對平和,適用於不同病機之口瘡。由此可見,古人在治療口瘡時,會根據不同病因病機,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總結:

石膽煎之組成,以石膽草、黃柏為清熱解毒之主力,輔以蜂蜜調和藥性、潤燥生津,並佐以蟾酥加強解毒、止痛之效。此方專治實熱證之口瘡疼痛,能迅速清除熱毒,緩解症狀,為治療口瘡之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石膽半錢(燒、研末),蜜1合,黃柏末1錢匕,蟾酥(研)半錢。
先於鐺中慢火煎蜜,次下藥末,煎如湯。
每含如杏核大。吐津,不得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膽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石膽半錢(燒、研末),蜜1合,黃柏末1錢匕,蟾酥(研)半錢。 主治:口瘡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