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貝丸
SHI B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引萬密齋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貝丸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石貝丸所治病症,多為熱毒壅盛,導致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石膏能清泄肺胃之熱,並能解毒消腫,緩解咽喉腫痛,起到解毒消炎、清熱瀉火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效果。
石貝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石貝丸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川貝母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肺熱,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 解毒消腫: 川貝母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石貝丸中加入川貝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消除炎症,促進病症的痊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貝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男婦多年哮吼」,即無論男女,因長期痰氣壅阻、肺氣上逆所致之哮證(類似現代哮喘或慢性支氣管炎)。「哮吼」一症,古醫籍多認為與痰熱壅肺、氣機不降有關,發作時喉中痰鳴有聲,呼吸急促,甚則喘息不能平臥。此方針對痰熱膠結、肺失宣降之病機,以清熱化痰、降氣平喘為核心。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石膏(煅後皂角水淬):
- 石膏性寒,本可清肺胃實熱,但此方以「煅紅後皂角水淬」炮製,屬特殊工藝。煅後石膏減其寒涼之性,轉為收斂生肌之效,而皂角水淬則賦予其化痰開竅之力。皂角辛咸,能「通肺及大腸氣」(《本草綱目》),可滌痰通竅。此炮製法使石膏兼具收斂肺氣與化痰之功,標本兼顧。
貝母(去心):
- 貝母為化痰要藥,此處未明言川貝、浙貝,然傳統治喘多用川貝,因其甘潤微寒,長於潤肺化痰、止咳平喘,尤適於久嗽痰黏者。「去心」旨在去除非藥用部分,專取貝母清化熱痰之效。
蕎麥麵糊為丸:
- 蕎麥性涼,能「降氣寬腸」(《本草備要》),兼可健脾消積。以其製丸,既能緩和藥性,避免石膏過寒傷胃,又能輔助降氣化痰,契合哮吼病機。
全方配伍特點:
- 清化並行:煅石膏與皂角水合製,清熱中寓化痰之效;貝母佐之,強化潤燥化痰。
- 降斂結合:石膏煅後收斂肺氣,佐以蕎麥降氣,一收一降,調暢氣機。
- 劑量設計:每晚僅服「五分」(約1.5克),量少力專,既防石膏寒瀉,又漸消痰熱久積。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多年哮吼」之痰熱伏肺、反覆發作者,通過清熱斂肺、化痰降氣,逐步滌除深伏之痰濁,緩解氣道痙攣。煅石膏與皂角水淬之炮製,尤為關鍵,既制其寒性,又賦予滌痰之能;配合貝母潤化,蕎麥和中,構成攻補兼施、漸消緩散之劑,符合久病緩圖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石膏4兩(豬牙皂5錢,切片,煨水1罐。將石膏煅紅,入牙皂水淬之,水乾為度,去皂不用),貝母(去心)1兩。
蕎麥面不拘多少,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晚上床服5分,白滾水送下。不可多服,恐作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貝丸, 出處:《仙拈集》卷一引萬密齋方。 組成:石膏4兩(豬牙皂5錢,切片,煨水1罐。將石膏煅紅,入牙皂水淬之,水乾爲度,去皂不用),貝母(去心)1兩。 主治:男婦多年哮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